近日,周边县市已有多人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并且首次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首例感染患者曾在山地附近劳作,曾遭蜱虫叮咬。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人时,病原体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动物的血液、血性分泌物等体液,也可能导致传播。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伴乏力、明显胃口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部分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死率较高。
该病的发病高峰与蜱虫的活跃期有关,发病时间为4月-10月,5月-7月为流行高峰。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虫等传播媒介的人群,感染者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病例常见于农民、野外作业者、野外森林及筑路工人、部队野营训练战士、旅行者等。
小小蜱虫竟能致命
蜱虫是一种怎样的生物?蜱虫又名壁虱、草爬子等,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的生物,与八只脚的蜘蛛具有一定的亲戚关系,多以吸食人和动物的血液为生,常蛰伏在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蜱虫干瘪如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大的;吸饱血液后的蜱虫,有的如*豆一样大,有的像人的指甲盖一般大。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夏天是蜱虫活动频繁期,人们外出旅游或是野外活动时应加强个人防护,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腰带、袖口、裤腿,颈部系上毛巾,皮肤裸露的部位涂抺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份的驱蚊液,可有效减少蜱的叮咬。外出归来时洗澡更衣,检查是否携带有蜱虫,防止把蜱虫带回家。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宠物易被蜱虫寄生,要带宠物定期做驱虫护理,去野外回来,要认真检查,以免将蜱虫带回家里。
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理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注意千万不要用烟头、香头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美国疾控中心认为用火烫蜱虫可能会导致虫体分泌更多唾液、甚至将吸入的血液返流进入被叮咬者的血液)。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叮咬史,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诸暨市疾控中心提醒:
诸暨市野外也存在蜱虫,曾有市民被蜱虫叮咬,但未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近期,我市周边区县发现数例因蜱虫叮咬而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出现死亡病例。请广大市民引起重视,尤其是到野外活动更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