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年1月至年3月期间西安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和西安医院99例进展期HCC患者(58例Child-PughA和41例Child-PughB),其中84例(48例Child-PughA和36例Child-PughB)接受了PD-1抑制剂(mg静脉注射,每3周)联合分子靶向治疗,15例接受了PD-1抑制剂单药治疗。主要终点为安全性和12个月总体存活(OS)率。次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研究结果
99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HBV)感染是最主要病因(80例,80%),43例(43.4%)AFP>ng/mL,40例患者(40.4%)发生大血管浸润(MVI),40例(40.4%)合并肝外转移,包括肺转移(21例)、骨转移(11例)、淋巴转移(13例)和肾上腺转移(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2.1个月(95%CI:9.9-14.0个月)。
随访期间死亡42例(42.4%),其中Child-PughA组21例(36.2%),Child-PughB组21例(51.2%)。平均接受PD-1抑制剂6(95%CI:5-7)个周期治疗。
肿瘤应答情况和总体存活详见表1和图1。Child-PughB和Child-PughA两组患者在肿瘤应答、OS、PFS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Child-PughB患者中位OS时间较短(20.5vs.13.4月)。在多因素分析中,MVI与12个月OS(HR=2.,95%CI:1.~6.;P=0.)和ORR(HR=2.,95%CI:1.18~7.16;P=0.)相关。但12个月OS和ORR与性别、年龄、HBV病因、远处转移、Child-PughB和基线AFP水平没有关系。
表1.肿瘤的应答和存活情况PFS:无疾病进展存活;OS:总体存活图1.整体队列(a,b)和Child-Pugh分期亚组(c,d)的OS和PFS52例(52.5%)患者至少出现一个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最常见irAEs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28,28.3%),肝*性(n=16,16.2%),瘙痒(n=15,15.2%),腹泻(n=15,15.2%),甲状腺功能减退(n=15,15.2%),斑丘疹(n=13,13.1%),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CCEP)(n=11,11.1%),高血糖(n=7,7.1%)和心脏*性(n=7,7.1%)。
24.2%患者出现3/4级不良事件,肝*性(n=13,13.1%)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n=9,9.1%)最常见,其次为垂体炎(n=4,4.0%)和原发性肾上腺功能减退(n=4,4.0%)。严重的AEs导致24例患者中断PD-1抑制剂治疗,其中6例患者经临床医生确定可能获益于继续治疗后重新开始治疗。在安全性方面,Child-PughB级患者任何AEs和3/4级AEs的发生率分别为61%和26.8%,与Child-PughA级患者无差异。
研究结论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PD-1抑制剂联合分子靶向药治疗肝功能Child-PughA/B进展期HCC患者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且安全性良好,66%肝功能Child-PughB患者可获得疾病控制(CR+PR+SD),整体存活显著改善。
END
专家简介
纪泛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斯塔福大学访问学者;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国家级后备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省校基金6项;以PI牵头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7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西安交大医疗技术一等奖各1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JHepatol、Hepatology、ChemEngJ、JAMANetwOpen、APT、ClinInfectDis、InfectDisPoverty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在DDW、APASL、全国感染病年会进行口头报告8次。
昝瑛,副主任医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从事肿瘤内科工作。陕西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委,其他多个协会委员。主持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参编著作3部,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10篇(SCI最高分6分)。
第一作者简介
李婷,西安医院硕士研究生,参与发表SCI论文1篇。
郭江,主任医师,硕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诊治中心肿瘤介入科病房组长,擅长良恶性肿瘤的微创治疗。现为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学会门脉高压介入诊疗学组副组长,北京肿瘤学会介入专会委员等,近五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承担局级级科研项目1项。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