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一直以来是属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线首选药物,对60%的患者有效,但长期运用可导致不良反应,且在减量或停药时容易复发。因此,需要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血小板减少,反应率85%
香港学者率先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新诊断的ITP患者,反应率达85%,有效患者中半数能够长期缓解,且不良反应轻微,其后的多项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意大利的GIMEMA研究则采用传统的6个周期方案,结果发现在第3~5个周期后中断治疗的患者,反应率及长期有效率与完成全部6个周期的患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在随后的一项多中心研究中将每个周期缩短至14d,周期数减为4个,再次证实了3个周期后反应率即可达到最大,但第4个周期后CR率有所提高。
国内有研究将用药周期进一步缩短至3个,并常规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维持治疗,发现其反应率及长期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常规剂量泼尼松治疗的患者。不应忽视,尽管各项研究反应率相当,重复一定的周期有可能提高CR率及长期有效率,但尚缺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
连续2个疗程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反应率为83.3%
长期有效率68.0%,与上述国内外研究结论相当,优于传统的泼尼松治疗。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的患者多数在治疗后1周内即出现反应,提示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较泼尼松起效迅速,能短期内实现血小板快速上升,从而较快改善临床出血症状。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研究显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功能,从而激活调节性T细胞,抑制自身免疫应答;
②:通过抑制Th1细胞因子分泌同时上调Th2细胞因子表达,纠正Th1/Th2失衡;
③:抑制B细胞激活因子,破坏B细胞成熟及稳态,阻止共刺激信号激活T细胞;
④:抑制CD8+T细胞,诱导骨髓巨核细胞凋亡,抑制血小板的产生。
大剂量方案相对于传统的常规剂量泼尼松,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起效快,疗效相当于丙种球蛋白,短期内未达治愈者不宜多次长期大剂量治疗。
『注』
对本文有疑问、对疾病与治疗有不懂的问题,可添加图下方
病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