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科学认识和防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TUhjnbcbe - 2020/9/27 15:59:00
寒假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08/5987114.html

近年来,在我国安徽、湖北、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等地陆续发现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病例,个别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目前的研究结果证实该类症候群的致病病原既有新型布尼亚病*,又有无形体,也不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鉴于目前没有最后确定病原,我们暂把这类疾病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表现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咽痛,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和血液系统损害。重症患者多有神志改变,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少数病人可继发细菌、病*及真菌等感染。

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进行激素治疗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传播机制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怎么传播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蜱可能是该病的传播媒介,蜱叮咬传播可能是该病重要传播途径之一。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体液,也可能导致传播。

发病特点

三、哪些人容易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病发病有什么特点?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发病,如主要为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城市居民饲养的宠物身上如果有携带病原体的蜱,人接触这些宠物,不小心被蜱叮咬后,也有可能发病。此外,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该病发病时间为4-10月,5-7月为流行高峰。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森林等植被比较好的地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40-70岁者居多,部分患者曾被蜱叮咬。

如何发现

四、如何早期发现可能得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凡出现发热(体温≥38℃)伴随有血小板降低;

2.或者出现发热伴有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

应尽快到当地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血常规有异常,不要恐慌,应到正规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明确诊断,保证积极救治。

如何预防

五、如何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地处丘陵、山区和森林的居民和旅游者是高危人群,尤其是从事采茶、锄草、农作物种植、放养牛、羊等家畜的农民和旅游者应尽量减少蜱的暴露。

如需进入草地、树林等环境,应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浅色衣服,扎紧裤腿,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要经常检查,以便及时将身上的蜱清除。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来源:越城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学认识和防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