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之将起!立夏一过,天气逐渐回暖,蛇鼠蚁虫也开始活跃起来了。同时,夏季一到,外出游玩、垂钓这些户外活动同样也开始频繁起来,茂密山林,小溪河滩成了最佳的集中地。当很多人还在注意蛇、蚁危害时。却很容易忽视蜱虫之害,这不小小蜱虫就悄然地夺走了多人的生命。
就这样一种我们几乎忽视的小黑虫子,伤害程度绝不亚于那些毒性巨大的毒蛇。被叮咬以后,会钻进宿主体内后,还会持续吸食血液,可引起局部损伤或部分蜱传疾病,严重的可致命。同时,蜱虫还会携带多种病原体,有些则可造成接触性传染!
全国多地出现感染去世案例,河南多达人!
根据澎湃新闻网的报道,5月27日,河南信阳市潢川县双柳镇天桥村,有村名反映,该村人就因蜱虫病,相继去世。
原因是:村名黄先生的父亲就是因为该村一老人去世,黄先生父亲以及另外一老人,同时帮逝者净身穿衣。结果,不久就感染了蜱虫病,最后因治疗了无效死亡!
同样案例,山东青岛在曾在年出现,当年,20多人接连被蜱虫咬伤,其中4人救治无效身亡。
蜱虫危害有这么大?
蜱虫,俗称狗鳖、牛虱、草爬子。与蜘蛛是近亲,属于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蜱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0mm。
蜱虫经常出现的地方,大多是山区茂林、溪流浅滩之地。个头虽小,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夺命吸血虫”,严重到,可致命。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所携带的病菌。
蜱虫是自然界中,传播病原体第二大害虫,传播力度仅次于蚊子。其主要携带的病原体可超过上百种,包括有病毒(血热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细菌(布鲁氏菌、土拉佛郎西斯菌)、寄生虫(巴贝虫、泰勒虫)、立克次体、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以及毒素等,其中十几种病原体可致人体生病。
而每年的4~10月正是蜱媒疾病的高发期,我国近年来传播较为广泛的传染病主要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莱姆病、斑点热等。
就如河南去世的人,就是感染了蜱虫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病,高发地区主要地为:河南、山东、辽宁、安徽、湖北、浙江!
被蜱虫咬伤的人体主要病症特征有:发热、血小板减少、白血细胞减少、胃肠道不适。部分病例出现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肢体抖动、行动困难等。
蜱虫咬伤以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的丘疹、斑疹、风团样皮疹。
主要威胁人群:小孩、老人等身体抵抗力较弱的人群。
蜱虫病的危害绝对不容忽视,我国在应对蜱虫病救治案例中,就目前而言,自该病出现至今,平均的死亡率为7.%。其中该病的最高死亡率可达到0%,除了人类,动物同样能够感染该病毒!
被蜱虫咬伤该如何处理?
蜱虫是典型的吸血类虫,蜱虫在叮咬时,它会将包含口器的头部深深地扎进私服,随后开始吸食血液。
而一旦发现蜱虫叮咬,切记不可直接用手硬拽。如果强行硬拽,会导致蜱虫虫体破裂,刺激蜱虫分泌更多病毒。同时,因硬拽,容易导致蜱虫虫头部位残留在人体内。
蜱虫叮咬,如何正确有效去除?
被蜱虫叮咬,正确地去除方式。用酒精麻醉蜱虫,再将镊子贴近蜱虫头部(一定要捏住其头部再操作),随后慢慢提起,取出后应对伤口消毒处理!
被蜱虫叮咬处理后,切记要留住虫体(可用矿泉水瓶),医院,进行专业的就医。
蜱虫病的潜伏期相当长,最长的能达到1个月,所以,一旦被叮咬后,切记要持续观察,如若发现头痛、发热、皮疹红斑等症状,医院观察就医!
如何防止蜱虫叮咬?
户外运动,在我们当下社会之中,绝对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户外运动,也就越来越多,比如:野外露营、野外垂钓、山地越野、徒步攀登等等。
而这些户外活动,大多都是容易出现蜱虫的地区,那么,我们在出发之时,该如何有效防止蜱虫叮咬呢?
1.去户外之前,了在衣物上喷洒驱虫喷雾!
2.野外游玩时,尽量避免过多接触到植被繁盛的草边,灌木丛。
.户外活动,切记不可穿搭短袖、短裤,这些容易露出大面积皮肤的衣服。我们应该穿搭长袖长裤,带好防晒面经,手套等,尽量少的露出皮肤,
4.户外活动回来,要及时冲洗,冲洗过程中,要认真检查身体每个部位,是否有不正常的“黑点”。衣物一样要认真检查,清洗!
总结
蜱虫病的危害,往往都是出现在我们对它的忽视,以及缺少更多的相关知识。很多时候,我们被蜱虫叮咬,都会随意的用手将起捏住,拔开,其实,这些随意操作,有时都可能造成致命伤害。
同时,也希望所有热爱户外活动的朋友们,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蜱虫虽小,伤害却很大。
我是啊峰,喜欢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