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徐小静主任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复制链接]

1#
白痴风是怎么得的 https://m-mip.39.net/m/mipso_8122925.html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其止血及凝血功能不成熟,较易发生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新生儿出血症,以及其他多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尤为重要。

重要观点

1.新生儿输血管理是安全输血的重要环节,直接危及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2.熟悉新生儿不同时期血液成分的生理功能及特点,加强对失血性疾病的认识。

3.加深对新生儿输血性疾病的认识,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及治疗。

新生儿血容量及血细胞特点

1、血容量

血容量是指血细胞容量与血浆容量的总和。其中,足月儿平均血容量85ml/kg,早产儿平均血容量90~ml/kg。

2、新生儿红细胞的特点

(1)形态变化相当大,不规则形状很常见,如异形、沙棘形、锯齿状,反映红细胞膜变形能力低下,早产儿更明显。

(2)寿命短:足月儿60~70天,早产儿35~50天。

(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高度依赖,EPO水平下降,红细胞合成锐减。

(4)对氧自由基诱导损伤更为敏感。

(5)血红蛋白F(HbF)→血红蛋白A(HbA),对氧的亲和力逐渐下降。

3、血小板特点

(1)胎龄30周时计数与年长儿及成人相似。

(2)血小板减少×/L。

(3)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血小板下降幅度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4、影响血常规检查的因素

采血部位:毛细血管、静脉血,局部循环状态。

采血时间:生后数小时内,红细胞相对增多。

脐带结扎:延迟1~2分钟脐带结扎缓解后期贫血,减少输血,不增加黄疸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医源性失血:早产儿出生后2周内贫血最常见原因。采血量为总血容量的5%~10%,超低体重儿达15%~30%。

新生儿输血指征

新生儿输血指征即新生儿贫血的输血指征,常见于以下6种情况。

1、血容量不足

(1)急性失血量≥10%总血容量。

(2)失血的速度+临床症状。

(3)输注相应的成分血液。

2、贫血性疾病

出生24小时内,有肺部疾病时,为确保氧合良好,静脉血Hbg/L。

3、慢性贫血

(1)常见早产儿贫血Hb80~g/L+相关症状。

(2)相关症状:呼吸困难、气促、呼吸暂停,心动过速或过缓,进食困难或淡漠,体重增长缓慢。

(3)输血后症状减轻。

4、凝血障碍:严重感染后。

5、出血性疾病

(1)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维生素K缺乏。

(2)血小板输注:PLT50×/L伴出血征象;PLT30×/L不伴出血征象。

6、换血治疗:溶血、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常见输血性疾病

1、失血性疾病

出生前:胎母输血综合征、胎胎输血综合征。

出生时:胎盘(前置、早剥)、脐带(过短、产钳牵拉破裂)、羊膜穿刺伤、剖宫产伤、产科意外。

出生后:各脏器出血:消化道、颅内出血、肝脾破裂等。

2、贫血性疾病

早产儿慢性贫血。

3、严重感染性疾病

败血症、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4、血型不合溶血病

ABO溶血病、Rh溶血病、MN溶血病。

5、出血性疾病

自然出血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未完待续...

来自:医院儿科徐小静主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