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血小板功能异常症 [复制链接]

1#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4/6213625.html
血小板功能异常症

由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称为血小板功能异常症。

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

(一)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是指在某些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伴随临床出血或血栓形成的疾病。

其发生率远远高于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发病机制也复杂得多。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的病因有:

①慢性肾脏疾病

②慢性肝脏疾病

③DIC

④心肺旁路

⑤抗血小板抗体

⑥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⑦白血病

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⑨异常蛋白血症

⑩贮存血小板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临床出血的共同特点是:

存在诱发血小板功能减低的原发疾病,但无出血性疾病的家族史和既往史。

1.免疫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多见于慢性型ITP、恶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膜GPⅡb/Ⅲa或GPⅠb/Ⅸ的自身抗体,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减低。

临床上常表现为获得性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和贮藏池病的出血倾向。

2.白血病和骨髓增生性疾病

在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纤维化等。

多数患者的出血倾向是由于血小板聚集不佳、致密颗粒和α-颗粒释放障碍和血小板GPⅡb/Ⅲa或GPⅠb/Ⅸ缺乏所致。

3.尿*症

患者常见BT延长,PF3缺乏,TXA2合成异常和血小板聚集不佳等。

可能是由于肾衰竭后尿素、胍基琥珀酸和酚类等代谢产物的积累和对血小板功能损害的结果。

在进行有效的透析后,上述异常可得以改善。

4.药物

⑴非类固醇类药物

如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等,可以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环氧酶代谢途径。

⑵抗生素类药

如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等,可直接覆盖或损伤血小板膜的糖蛋白;

塞氯匹啶(ticlopidine)抑制血浆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结合。

通过上述不同的药理作用,致使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和促凝活性等功能的降低,引起BT延长,加重出血倾向。

5.心肺旁路手术

由于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及形成碎片。

体外循环管道壁上吸附的纤维蛋白原,机械性损伤,剪切力作用以及血小板暴露于血-气界面等因素均可引起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膜性质改变,血小板微颗粒形成也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此外,血小板膜α2肾上腺素受体和纤维蛋白原受体减少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6.异常球蛋白血症

约1/3IgA型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15%IgG型骨髓瘤及少数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有血小板功能障碍。

血小板功能异常与血浆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浓度相关。

M蛋白可抑制血小板的所有功能,如聚集、释放、促凝活性及血块退缩等。

7.肝病

多有出血时间延长和其他血小板功能异常。

发生原因有高丙种球蛋白所致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干扰血小板功能,血小板膜磷脂异常,FDP升高和异常纤维蛋白原抑制血小板聚集。

8.DIC

患者的血小板由于体内受凝血酶或其他刺激而活化,发生获得性贮存池疾病样缺陷。

DIC过程中发生的高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

9.贮存的血小板

血小板22℃贮存72小时后,功能发生明显变化,对ADP反应性降低,凝血酶诱导的分泌发生障碍。

贮存血小板内腺甘酸浓度降低,膜蛋白和前列腺素代谢也有改变。

(二)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主要有血小板无力症和巨血小板综合征,贮藏池病、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和血小板活化缺陷等少见。

患者表现有皮肤和黏膜轻度至中度的出血倾向,在创伤、手术和分娩后出血加重,且难止血。

1.血小板无力症(thrombasthenia)

亦称Glanzmann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它的基本缺陷是血小板膜GPⅡb/Ⅲa异常,且伴GPⅡb/Ⅲa基因的缺陷。

患者的血小板对ADP、胶原、肾上腺素、凝血酶、花生四烯酸等诱导剂无聚集反应,但对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的凝集反应良好。

2.巨血小板综合征

亦称Bernard-Soulier综合征,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它的基本缺陷是血小板膜GPⅠb/Ⅸ或GPV的异常,也可有GPⅠb/Ⅸ或GPV基因的缺陷。

患者的血小板膜不能结合vWF,使其不能黏附于内皮下组织、并对瑞斯托霉素不发生凝集反应。

3.贮藏池病(storagepooldisease)

指血小板缺乏贮存颗粒或某种内容物释放障碍,包括致密颗粒缺陷症、α-颗粒缺陷症(亦称灰色血小板综合征)以及致密颗粒与α-颗粒联合缺陷症。

这些疾病有的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的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患者的血小板对ADP、胶原和凝血酶等诱导剂缺乏释放反应,故释放产物减少。

4.血小板第3因子(PF3)缺乏症

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患者的血小板膜磷脂的结构缺陷,故其表面缺乏凝血因子Va和Xa的受体,致使血小板不能有效地提供凝血催化表面,引起凝血机制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凝血活性(PF3有效性)测定异常。

见表12-3

表12-3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的检验结果

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症?致密颗粒缺陷症α-颗粒缺陷症PF3缺乏症血小板活化缺陷ΔBT↑↑↑/NN/↑N/↑↑BPCN,散在分布↓,伴巨血小板↓N/↓NNCRTN/↓NN/↓N/↓NNPF3aT↓NNN↓NPCTN↓NN↓N聚集反应ADP(—)N↓O(Ⅱ°)N↓肾上腺素(—)N↓O(Ⅱ°)N↓花生四烯酸(—)N↓N(Ⅱ°)N↓/N胶原(—)N↓(Ⅱ°)N↓瑞斯托霉素N(—)NNN凝血酶(—)NNN↓释放反应ATP↓N↓NNN5-HTNN↓NNNPF4NNN(—)NNβ-TGNNN(—)NNFg(—)NN(—)NNFnNNN(—)NNGPⅡb/Ⅲa(CD41/CD61)(—)或质的异常NNNNNⅠb(CD42,c)N(—)NNNNⅤ(CD42d)N(—)NNNNⅨ(CD42a)N(—)NNNN

注:(—),无;(+),有;N,正常;↓,减低;↑,延长或增高;PCT,凝血酶原消耗试验;(Ⅱ°),聚集第Ⅱ波;?可分为三型:Ⅰ型,GPⅡb/Ⅲa<5%;Ⅱ型,GPⅡb/Ⅲa5%~25%;Ⅲ型,GPⅡb/Ⅲa40%~%,有结构异常;?指血小板释放障碍,包括环氧酶缺乏症、血栓烷A2合成酶缺乏症、血栓烷A2反应障碍。

参照表12-3。

确诊以证实存在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膜磷脂缺乏或相关基因的分子诊断为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