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产PD1审评报告对比表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所有内容仅做原文对比,来源于CDE公开审评报告及说明书。

品名

特瑞普利

信迪利

卡瑞利珠

性状

无色或淡*色澄明液体,可带轻微乳光。

澄明至微乳光,无色至淡*色液体,无异物。

本品为白色至类白色粉末或块状物。

剂型剂量

6ml:mg/瓶

10ml:mg/瓶

mg/瓶

给药周期

3mg/kg/2周

mg/次/3周

mg/次/2周

申报适应症

黑色素瘤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批准适应症

既往接受全身系统治疗

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至少经过二线系统

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

单药用于“至少经过二

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

适应症类型

实体瘤

非实体瘤

非实体瘤

现有治疗手段

早期为手术治疗,晚期无有效治疗手段

化疗±放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化疗±放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半衰期

12.6天

19.6天

5.50±1.67天

全分析集(FAS)人数

75例

66例

FAS年龄中位数

52.5

33.3

34.5

FAS中,PD-L1表达阳性率

20.5%

CDE报告中未公布

CDE报告中未公布

ORR

17.3%(既往系统给治疗失败)31.0%(非肢端)

85.3%

77.3%

DCR

57.2%

97.3%

97.0%

6个月持续缓解

90.2%

82.4%

85.9%

12个月持续缓解

83.7%

66.5%

NR

不良反应研究例数

不良反应率

97.7%

99%

%

严重不良反应率

11.7%

21.9%

12%

类比顺位不良反应(所有级别%)

皮疹24.2%

发热11.7%

上呼吸道病*感染9.4%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4.1%

发热43.8%

上呼吸道感染14.6%

皮疹14.6%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0.8%

皮肤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97.3%

发热42.7%

皮疹6.7%

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

免疫相关性肺炎(11例(1.8%))

腹泻及结肠炎0.2%

肝炎3.5%

肾炎0.8%

甲减12.9%

甲亢4.8%

高血糖症及I型糖尿病2.8%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0.3%

垂体炎0.2%

皮肤不良反应3.2%

血小板减少症1%

胰腺炎2.7%

虹膜炎:0.2%

葡萄膜炎:0.2%

多发性肌炎:0.2%

免疫相关性肺炎(37例(6.9%))

结肠炎:0.2%

肝炎:3.5%

肾炎:0.4%

甲减:8.5%

甲亢:4.3%

其他甲状腺疾病:2.0%

垂体炎:0.4%

肾上腺功能不全:0.2%

高血糖症及I型糖尿病:2.2%

皮肤不良反应:3.5%

胰腺炎:3.1%

血小板减少症:1.5%

心肌炎:0.6%

外周神经*性:0.6%

重症肌无力:0.2%

关节及肢体疼痛:0.2%

反应性毛细

血管增生症(共例(74.1%))

肺炎:2.7%

腹泻及结肠炎:0.9%

肝炎:9.1%

肾炎:0.4%

甲减:20.5%

甲亢:6.7%

甲状腺炎:0.3%

垂体炎:0.1%

肾上腺功能不全:0.4%

高血糖症及I型糖尿病:1.5%

皮肤不良反应:2.8%

胰腺炎:1.3%

血小板减少症:1.7%

心肌炎:0.3%

结膜炎:0.1%

脾脓肿:0.1%

肌炎:0.1%

口腔黏膜炎:0.1%

光电性结膜炎:0.1%

有条件批准,待研究点

随着既往接受治疗的增加有效性的反应率逐渐下降

并且在不同的病理类型中有效性有较大区别,肢端型和黏膜型的反应率较低。请按照计划完成HMO-JS-III-MM-01研究,即一项考察

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JS)对比达卡巴嗪一线治

疗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的黑色素瘤的随机、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

研究。建议将总生存期设为关键次要终点

要求申办方按照Lugano标准对ORR进行再次评价。

请按照计划完成后续

的确证性研究,即信迪利单抗联合ICE方案对比安慰剂联合ICE方

案治疗一线标准化疗失败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III期临床研究(ORIENT-21)(方

案编号:CIBIB)。请对本品的上市后确证性Ⅲ期研究方案进

行进一步完善,设计合理的统计学假设及样本量,建议在观察到70%

PFS事件时进行中期分析。建议继续进行最佳剂量探索研究。

本品在人体试验中较同类药物出现了明显的皮肤血管增生反应,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该*性反应是否有可能在皮肤以外的其他组织发生也尚不清楚。请申请人继续开展本品毛细血管增生症相关作用机制研究,包括体外研究以及不同动物种属的*理学研究,以及在临床研究中增加血VEGF检测和不良反应发生部位的病理活检等探索性研究内容,进一步分析阐述本品发生血管增生反应的可能机理。建议在更大范围的受试者中开展免疫原性检查,并追踪出现免疫原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等方面的数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