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不足,出现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有出血的临床表现。它不仅会造成皮肤损害,严重者还会引起颅内出血,甚至死亡。
此病一般起病隐匿,不易发觉,表现为散在的皮肤出血点及其他较轻的出血症状,如鼻衄、牙龈出血等。紫癜及淤斑可出现在任何部位的皮肤或黏膜,但常见于下肢及上肢远端。正常人血小板10万到30万,而由于该病血小板极低,甚至低达小于1万,严重患者血小板仅1千到2千,所以极易自发颅内出血造成死亡。
我科患者王某某,女,68岁,于年7月15日急诊收入院,住院前四天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下肢皮肤疼痛同时伴疱疹。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前一天出现口腔内多发血泡及多处牙龈渗血,渗血不止。
入院后,查血常规示血小板为3×/L(3千)。王琦主治医师立即给予卡络磺钠,酚磺乙胺静点止血,静脉输注血小板止血对症治疗。给予盐酸肾上腺素交替漱口,由于口腔渗血不止,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棉球冰冻后填塞压迫止血,给予重组人干扰素喷雾剂喷敷于左下肢大腿疱疹处。入院第二天患者血小板降为1×/L,患者血管弹性差,出血风险大,在包萃华主任的指示下立即给地塞米松静点,免疫球蛋白连输三天,并联合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间断输注血小板,后给予甲强龙静点,逐渐减量。同时医生护士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磕碰,吃软食,保持大便通畅,情绪稳定。由于患者血小板低,又需要每日复查血常规,护士在采血、输液时都特别谨慎,住院期间患者采血、输液部位均未出现淤青。
在血液科医生和护士的细心照料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入院三天后牙龈渗血好转,五天后口腔内血泡已吸收,疱疹大部分已结痂,周身出血点及瘀斑逐渐消退,血常规示血小板逐渐上升。
年7月26日患者血小板升为72×/L,精神状态良好。患者及家属表示非常感谢,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近年来,血液病越来越普遍,较其他疾病,相对罕见和复杂。ITP发病迅猛,病情重,所以该病一定要及时就诊,避免耽误,希望ITP患者都能得到很好的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