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CSATISC)于10月9日-10月11日采用线下+线上的会议形式召开。我们将持续追踪热点信息,下面带来抗凝论坛上半场的精彩报道。
AIS患者血管再通后的
抗栓药物选择病例分享
李玮教授陆军医院
李玮教授聚焦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再通后抗栓药物治疗可能面临的风险问题,分享了抗栓药物副作用的可能性评估方法及其处理。
一例术前抗栓治疗过程中即出现血小板减少的AIS患者,至术后24h内血小板持续低水平。其抗栓治疗如下:术前给予依诺肝素,术中给予普通肝素+替罗非班,术后给予替罗非班5ml/h抗栓治疗,在影像学证实患者未出血情况下持续床旁观察,术后4d血小板恢复正常值后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对于血小板减少病因的分析,(1)是否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根据4T’s评分,结合HIT相关病因学、诊断等评估。相应处理:对于高度怀疑患者应立即停用肝素,并接受非肝素类抗凝药物治疗。(2)是否为糖蛋白受体拮抗剂诱导的血小板减少(GIT)?国外报道GIT发生率为1.1%-1.9%,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发生特征等评估是否为替罗非班引起。相应处理:停用替罗非班,同时需根据患者有无出血并发症而调整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等的使用,但不宜输注血小板。
进展性卒中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抗栓选择
陈长青医院
陈长青教授分享了一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合并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进展性卒中病例。其抗栓策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双抗治疗4d后,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双抗特别是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时,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用1种抗血小板药物,其风险增加2-3倍。
陈教授提出问题:(1)IS/TIA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同时发生消化道出血,是否必须停用抗栓药物?(2)重新启动时机?处理方法: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内镜下止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3-5d后可重新开启或者减少抗栓药物种类和剂量。对于高血栓风险(尤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尽量避免完全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心源性卒中后何时启动抗凝治疗?
魏东教授医院
魏东教授指出心源性卒中的主要预防策略为抗凝,但目前其二级预防时机尚待明确。随后,他从房颤和瓣膜病两个卒中病例,分别探索了抗凝治疗的启动时机。国内外指南关于抗凝治疗启动时机的推荐如下: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
《AHA/ASA指南》指出,对于大多数患有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神经系统症状发作后4~14d开始口服抗凝治疗是合理的;
欧洲卒中组织(ESO)和欧洲心律协会(EHRA)相关指南,不能基于随机试验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始抗凝治疗的最佳时间提出建议。
《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指出,TIA患者可推迟1d,轻度卒中≥3d开启,中度卒中≥6~8d开启,重度卒中≥12~14d开启。
综上所述,目前指南并未就抗凝治疗启动时机达成共识,亟需相关的循证医学研究明确。另外,后期尚需完善心源性卒中再发风险准确评估及再发风险与出血风险权衡的相关证据。
原标题:《抗凝论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