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111.html接种疫苗是儿童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但疫苗的安全性的问题始终牵动着大众的神经,往年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加重了民众对疫苗的信任危机,好在年国家出台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目前来看,尽管大多数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轻微(指严重程度),但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即使是合格疫苗)[1]。以接种后发热为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甚至可能超过10%,这与家属对疫苗的感知是一致的,自然就增加了家长对疫苗的不信任感或焦虑情绪,极端情况下甚至会拒绝孩子接受任何疫苗接种。为提高疫苗接种依从性,笔者特整理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AEFI)相关内容,以供临床参考。审稿专家点评
疫苗接种以及疫苗不良反应,是很多家长及医生关心的话题。但是部分儿科医生认为那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的事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不足,对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如何正确识别与处理,还存在误区。本文详细盘点了国内疫苗的种类、相应的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原因及处理办法,值得儿科医生仔细阅读、收藏,供日后工作参考。
1疫苗分类1.减*活疫苗:人工培育,*性减弱的、活的病*或细菌。优势在于可持续提供抗原刺激,缺陷在于有极小的可能性发生*力返祖而致病,尤其是对于免疫缺陷患儿。2.灭活(死)疫苗:体外培养病*或细菌,再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之灭活。优势是不会导致疾病,即使是免疫缺陷患儿,缺陷在于需要多次接种。3.亚单位疫苗(纯化抗原):疫苗仅保留微生物的抗原组分,如多糖疫苗、蛋白质基质疫苗和结合疫苗。例如乙肝疫苗,利用基因工程,仅表达乙肝表面抗原,不含病*DNA,无法复制造成感染。4.类*素疫苗:某些细菌引起的感染主要由其分泌的*素导致,类*素疫苗就是将*素进行纯化、化学修饰以保留抗原特性。优势在于安全性好,且质量较稳定,缺陷在于需要多次接种。2儿童疫苗接种时间表1.免疫规划疫苗[2]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在各省可能会略有不同。参考《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2.非免疫规划疫苗自费、自愿接种。我国这类疫苗有:?痘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流感嗜?杆菌b(Haemophilusinfluenzaetypeb,Hib)疫苗、狂?病疫苗、轮状病*疫苗、霍乱疫苗等。各省可能根据当地传染病发病情况将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疫苗范围内,非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在各省可能会略有不同。3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AEFI)分类[1、3]1.按发生原因分类:(1)不良反应:规范接种合格的疫苗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疫苗固有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异常反应:规范接种合格的疫苗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可能发生的异常反应包括:
非特异性反应:继发感染、无菌性脓肿等;
过敏反应:异常反应中较多的一类,以过敏性皮疹居多,少见的有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疫苗相关病例:由减*活疫苗引起,极为罕见,常与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有关。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如接种时晕厥,与紧张、焦虑情绪有关。2.按照发生部位分类:注射部位局部反应:疼痛、肿胀和(或)发红,注射部位瘢痕等;全身性反应:发热、易激惹、不适、食欲不振等。3.按照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分类:常见、轻微的疫苗反应: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发热、易激惹、不适、食欲不振等,发生率相对较高,以发热为例,大多数疫苗发生率>10%,其他一般1%~10%;罕见、严重的不良反应:惊厥、血小板减少症、低张力-低反应发作(HHE)、持续无法安慰的尖叫、严重过敏性休克等。发生率相对很低,一般0.1%-0.01%。(注:疫苗引起的的过敏性休克休克极为罕见,发生率极低,历年全国报告的数据均低于百万分之一)4免疫接种后常见反应常见反应一般较轻微且呈自限性。注意事项:很常见是指发生率>10%,常见1%~10%,罕见0.01%~0.1%,极罕见<0.01%;本部分内容参考药品说明书和WHO《全球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检测手册》,由于很多说明书未明确说明发生率,因此上表仅显示可获得数据的内容。5接种后异常反应流行病学特点[3]我国-年疫苗接种及异常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疫苗接种人群基数较大,异常反应发生率较低,属于极罕见水平。我国-年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构成比从表中可以看出,疫苗异常反应以过敏性皮疹、卡介苗淋巴结炎和血管性水肿居多,三者所占比例之和超过80%,其中过敏性皮疹是发生率最高的异常反应。我国~年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的疫苗构成比可以看出,疫苗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最多的乙型脑炎减*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麻风联合疫苗,其中麻风联合疫苗出现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最高。6AEFI的处理[1]1.注意排查禁忌证:2.事先告知:告知家属患儿接种后出现发热、注射部位疼痛等反应属于疫苗应答反应,一般较轻微,可以自己好(自限性),以消除对免疫接种的不安情绪。3.常见、轻微反应/一般反应的处理:轻度发热可不处理。高热或持续发热应该换上轻薄透气的衣物,注意补充液体,必要时可以予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15mg/kg,q6~8h,每日不超过4次,可有效缓解疼痛、发热。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可在接种部位冷敷以减轻疼痛。4.罕见、严重/异常反应的处理:诸如惊厥、血小板减少症、低张力-低反应发作(HHE)、持续的无法安慰的尖叫之类的反应不会造成长期的问题,预后较好。5.严重过敏反应或休克: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情况是极罕见的,其风险通常为1~2例/每万剂次接种。接种后留观:严重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疫苗接种后数分钟(>5分钟),但罕见于接种后2小时。人员、物资支持:医疗单位应备齐急救设备、人员、药品等;严重过敏性休克的识别:发作前可无征兆,症状可累及多个系统,且总会累及皮肤,出现广泛性红斑和或荨麻疹,呼吸道阻塞症状,循环衰竭等。幼儿出现疲倦、面色苍白、意识丧失提示低血压。部分儿童可能因为恐惧心理出现晕厥,容易被误诊为过敏性休克,此时肌肉注射一剂正常剂量的肾上腺素不太可能引起任何伤害,但是过量应用不可取。7疫苗与特殊疾病的关系1.疫苗与自闭症的关系[4]:疫苗与自闭症的关系始终是疫苗绕不开的话题,然而LukeE.等发表在《Vaccines》的meta分析认为:疫苗与自闭症的发病并无相关性。2.疫苗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关系[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年的一篇综述性分析认为疫苗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性很难得出定论。8总结总体上来说,疫苗接种后一般反应发生率较高,属于常见水平;异常反应发生率很低,以过敏性皮疹为主。无论是一般反应,还是异常反应,疫苗的安全性总体来说处于可控范围。尽管疫苗总体上安全性尚可。但是「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体头上就是一座山」。在此我们也不得不重视一些个案报道中的「人」、「家庭」,比如有媒体18年报道的使用脊灰疫苗后出现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6]。不忘初心,心存敬畏。此外,免疫异常患儿的疫苗接种可以参考《免疫异常儿童疫苗接种(上海专家共识)》,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
[2]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检测手册
[3]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J].中国疫苗和免疫,,17(01):72-81.
[4]中国疫苗和免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