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
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thrombocytopenia,CIT)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L.
2)分级标准
3)高危因素
导致CIT的常见化疗方案包括含吉西他滨、铂类、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含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导致CIT的发生率高达36.9%,其中3~4级CIT占11.2%。
4)处理流程
5)网织红细胞通道鉴别假性血小板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主要原因是血小板在EDTA抗凝剂的作用下有可能聚集成团,影响常规通道根据大小计数进行检测的结果。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血小板数结果更为可靠。
这是由于核酸染液对血小板进行了染色,再经荧光散射判断,即可较为准确的得到血小板的数量。
此法既不会把大血小板算成红细胞,也不易将破碎红细胞误认为血小板。
因此,网织红通道检测的血小板数可作为EDTA-PTCP患者实际血小板数量;
6)单采血小板及浓缩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以单一供者为来源,输注较为快捷,获取困难;
浓缩血小板:由新鲜全血分离制备而成,供者数量多,获取相对容易,但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偏高;
但总体而言,输注2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7)血小板输注阈值及剂量
对于化疗造成血小板增生低下的成年住院患者,血小板输注阈值为≤10×/L,输注量为1个单采剂量或等同剂量的手工分离血小板,甚至低至0.5U的血小板也同样有效(Grade: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年AABB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指南。
对于无出血且不进行手术和有创操作的患者,常规输注不应超过1个治疗量——最新版NICE输血指南。
综合目的: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资源
8)血小板输注国内情况
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内科输血指南规定: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p>
1.血小板计数50×/L,一般不需要输注;
2.血小板计数(10~50)×/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3.血小板计数5×/L,应立即输注。
9)妇科肿瘤化疗手册相关规定
3度血小板减少伴有出血倾向或者4度血小板减少无论是否伴有出血倾向均应间断输注血小板,通常首次两个单位,以后隔日1个单位,使血小板数目达到50×/L直至能够稳定在安全水平。
综合上述,国际、国内甚至妇科肿瘤亚领域对于血小板输注的规定各不相同,每一个临床医生在决策时心中应有一杆自己的秤。
参考文献:
[1]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版)
[2]任思婳,金晶纯,金丽,周文玲.国内外血小板输注现状的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1(02):-.
[3]王少雄.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12(35):-.
[4]曹锦梅,王兵.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原因分析及纠正方法[J].海南医学,,27(11):-.
[5]妇科肿瘤化疗手册,闫震段微,人民卫生出版社,-0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