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共识血小板抗体检测 [复制链接]

1#

血小板具有复杂的抗原系统,包括与其它组织或细胞所共有的抗原,如ABO血型系统抗原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与单核/巨噬细胞及有核红细胞共有的GPⅣ/CD36抗原等。妊娠、输血、器官移植等均可诱导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包括HLA抗体、HPA抗体和CD36抗体等。这些抗体可以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胎儿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NAIT)、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TR)、输血后紫癜(PTP)等。

红细胞抗体已经成为临床输血前免疫学检测的常规项目,而输血前血小板抗体检测并未得到临床充分重视。目前,血小板输注的策略主要采用随机输注方式,反复输血及多次妊娠者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引起PTR、FNAIT等疾病,以及NHTR、PTP等输血不良反应。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疗效,预防PTR和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液资源,诊断血小板抗体相关免疫性疾病,现形成血小板抗体检测专家共识,内容如下。

1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1.1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诊断:

血小板抗体是免疫性PTR的主要原因。一般患者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为8.2%~60.0%,肿瘤患者和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2.6%~66.0%[8-10],这些抗体是导致免疫性PTR的主要因素。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和鉴定,可以诊断免疫性PTR。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血小板交叉配合的血小板,可有效预防免疫性PTR。

●1.2HLA抗体导致NHTR诊断:

NHTR在输血反应中占比最大,输注红细胞的NHTR的发生率约为0.08%~6.0%,输注血小板NHTR的发生率可高达20.3%~70.0%。NHTR主要由HLA抗体引起。HLA抗体引起的NHTR约占总输血反应的14.6%,是引起血小板配血不合和PTR的主要原因。输血前对患者常规检测血小板抗体筛查和鉴定,可以诊断HLA抗体引起的NHTR。同时,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提供HLA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白细胞去除的红细胞、血小板,不但可以预防PTR,而且可预防NHTR。

●1.3胎儿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NAIT)诊断:

FNAIT是由于胎儿与其母体血小板抗原不相容,来自母体的IgG血小板抗体作用于胎儿血小板引起血小板破坏的同种免疫性疾病,其主要风险是胎儿宫内死亡或颅内出血,是新生儿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原因,发病率为0.05%-0.15%,第1胎就可以发病。患儿母亲存在针对胎儿血小板抗原的抗体是FNAIT的实验室诊断依据。通过孕晚期产前规检测母体血清或血浆中血小板抗体及效价,可诊断FNAIT并及时给出治疗建议。

●1.4输血后紫癜(PTP)诊断:

PTP是一种少见的血小板输注后不良反应,在输注血小板制品3~12天后,突然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临床上可出现皮肤淤点、淤斑和粘膜出血等症状,主要发生于有输血史或孕产史的患者,输血患者的发生率是0.%~0.%。血小板抗体筛查和鉴定可诊断PTP,通过血小板配型为患者输注配合的血小板可预防和治疗PTP。

●1.5其他与血小板抗体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

1.5.1原因不明性反复流产的辅助诊断:

原因不明性反复流产患者中HLA抗体与活产率降低相关。孕妇中HLA抗体阳性率为3.7%~5.6%,经产妇及有早期流产史者的HLA阳性率可达11.4%25.0%。HPA抗体也可致流产,孕妇IgG类HPA抗体进入HPA不相合胎儿体内不仅可导致胎儿血小板加速破坏,其中抗-GPIbα还可导致胎盘发生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并严重损害胎盘功能和血液灌注,激活血小板,诱导磷脂酰丝氨酸表达,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胎儿自然流产。抗-3整合素影响胎盘和胎儿血管生成,导致胎儿颅内出血。因此,对于有反复流产史的妇女,进行HLA和HPA抗体筛查和鉴定,有助于查明流产原因和治疗。

1.5.2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辅助诊断: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血小板抗体介导了血小板破坏及血小减少。51.7%~63.5%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为阳性,而普通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仅为4.9%~15.2%。检测患者自身血小板抗体及效价,可辅助诊断ITP。

1.5.3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ITP)的辅助诊断:

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ITP)是一类与免疫系统紊乱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于持续感染、淋巴组织增生、骨髓增生性疾病、妊娠、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也可以是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已知有百余种药物可免疫性介导血小板破坏,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万古霉素、磺胺类、GPⅡb/Ⅲa拮抗剂等药物可诱导机体产生药物依赖性和非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SITP是这些药物治疗的并发症。非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与其他血小板自身抗体在血清学上难以区分。药物诱导的血小板抗体通常在停药后很快消失。检测血小板抗体可为SITP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象为保障患者输血疗效与安全。辅助诊断血小板免疫性相关疾病,经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部分输血专家团队以及与相关临床科室专家认真研讨,一致认为应对以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

●2.1血小板输注患者;

●2.2NHTR患者;

●2.3有输血史、妊娠史、器官移植、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需要输血患者;

●2.4ITP、SITP、PTP患者;

●2.5不明原因性反复流产患者;

●2.6可疑FNAIT妊娠患者;

●2.7血小板计数降低原因不明患者;

●2.8其它输血不良反应(如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的原因调查患者。

3血小板抗体检测内容

●3.1HLA抗体:如果患者HLA抗体阳性,应做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交叉配型阴性血小板;有条件的应做供、受者HLA分型,首选HLA抗体相应抗原阴性ABO同型的血小板输注,次选HLA抗体相应抗原阴性ABO相容的血小板输注。

●3.2HPA抗体:如果患者HPA抗体阳性时,应做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交叉配型阴性血小板;有条件者应开展供、受者HPA分型,首选HPA抗体相应抗原阴性ABO同型的血小板输注,次选HPA抗体相应抗原阴性ABO相容的血小板输注。

●3.3HLA与HPA同时阳性:如果患者HLA与HPA抗体同时阳性,应做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交叉配型阴性血小板;有条件者应对供、受者进行HLA与HPA分型,首选HLA与HPA抗体相应抗原阴性ABO同型的血小板输注,次选HLA与HPA抗体相应抗原阴性ABO相容的血小板输注。

●3.4有条件可开展CD36及其他血小板抗体检测,并为抗体阳性患者输注CD36等相应抗原阴性血小板。

●3.5有条件的单位可进一步对供者血小板抗体(DPSA)进行检测,预防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拒绝血小板抗体阳性供者血液成份输注给患者。

4血小板抗体检测标本

●4.1标本要求:采集血清或枸盐酸钠、EDTA抗凝的血浆。无溶血、脂血和*疸等。

●4.2标本量:全血5mL左右。

5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判定

●5.1阳性:被检标本中含有HLA抗体和/或HPA抗体和/或CD36抗体。临床输血意义:血小板需配型相合后才能输注;红细胞血液成分需要去白后相容性输注。

●5.2阴性:被检标本中未检出血小板抗体。临床输血意义:红细胞交叉配血相合后输注;血小板、血浆、冷沉淀ABO同型或相容即可输注。

●5.3对照: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设置阴阳性对照,一般应阳性对照:阳性;阴性对照:阴性。

6血小板抗体检测推荐方法(具体检测步骤应以试剂说明书为准)

●6.1固相凝集法(SPRCA):

将供者含血小板的血浆加入微量板,使供者血小板固定在孔底,与患者被检血清反应,以抗IgG致敏的红细胞指示反应结果。如果患者血浆(血清)中无血小板抗体,则指示红细胞聚集在反应孔底部中央,形成细胞扣,为阴性结果;如果患者血浆(血清)中有血小板抗体,则指示红细胞均匀分散黏附在反应孔底部表面,无细胞扣形成,为阳性结果。

●6.2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捕获法(MAIPA):

将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然后用待检血清与之反应,以此来鉴定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为临床上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提供了特异性诊断方法,可以定量测定血小板抗体。此方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

●6.3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

将患者致敏血小板与单克隆的HLA-I抗体和HPA的GPIIb/IIIa、GPIa/IIa、GPIb/IX、GPIV抗体反应,然后加抗人IgG反应、显色,终止反应后在特定波长下检测吸光度值,结果等于或大于2倍阴性对照值的结果即为阳性。此方法特异性较高,可以检测对HPA、HLA的IgG抗体,适用于确诊实验和区分血小板抗体类型。

●6.4流式细胞术(FCM):

将待测血清或血小板和荧光标记的已知型别的血小板抗原或抗体孵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合抗体的荧光强度,以此确定血小板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是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测血小板反应性抗体的方法。

●6.5Luminex免疫磁珠法:

将待检血清与包被了特异性抗原的微珠加入到微孔板中,经过孵育,若血清中存在血小板抗体则可与微珠上的抗原结合,洗涤除去没有结合的抗体或其他杂质,再加入PE标记的二抗染色,孵育后,通过Luminex平台获取血小板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微珠的荧光信号,再利用软件分析得到特异性抗体类型。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科研。

●6.6免疫印迹法(IBT):

将已知抗原的血小板溶解后电泳分离,转移到纤维素等膜上后与受检血清杂交,然后加入标记的抗IgG抗体,检测是否存在相应的血小板抗体。

●6.7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RILT):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血小板膜蛋白,与受检血清结合,电泳分离后采用自身显影原理检测是否存在血小板抗体。

●6.8微柱凝胶法(MGI):

加入待检血清、血小板和指示红细胞至微柱凝胶中,指示红细胞上包被有动物抗人血小板抗体,该抗体Fc段结合在指示红细胞膜上,Fab段与血小板结合,如果待检者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该抗体Fab段也与血小板结合,相邻的抗体Fc段通过抗人球蛋白搭桥连接成网络状凝集复合物,通过离心,指示红细胞复合物浮于凝胶表面或位于胶中为阳性,红细胞沉于微柱凝胶管底部为阴性。

●6.9其他有效的检测方法。

7血小板抗体检测质量控制

●7.1使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试剂和相应的质控品。

●7.2有条件应参加室间质评。

●7.3每次检测均应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血清结果呈阳性,阴性对照血清呈阴性,实验结果认定为有效。

摘录于:临床输血与检验年2月第22卷第1期

●全套肿瘤标志物、激素类的临床意义

●95项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汇总

●乙肝五项(两对半):32种可能组合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影响

●质量失控常见原因汇总,必须收藏!

戳原文,检验医学推荐用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