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CyR76,CCyR66国药之 [复制链接]

1#
年7月24日15:00,“年中国血液病大会暨第十五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年会—亚盛专题会”在大连隆重召开。中国医院刘卓刚教授主持了此次会议,医院江倩教授汇报了《新一代TKI,HQP治疗耐药CML》。

江倩教授首先介绍了耐药CML的治疗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阐述了新一代TKI奥雷巴替尼(HQP)的作用机制,并讲解了奥雷巴替尼的两个临床研究,耐药CML的治疗将打破瓶颈,开创新纪元。

研究背景

伊马替尼及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BCR-ABL激酶区突变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TI突变是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伴有TI突变的CML患者对目前所有一代、二代TKI均耐药,因此临床上急需可有效治疗TI突变CML的新一代TKI。

奥雷巴替尼是对野生型BCR-ABL激酶及BCR-ABL激酶TI突变体诱导的TKI耐药型CML均有效的口服小分子制剂,是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TKI,也是全球潜在best-in-class的新一代TKI,对BCR-ABL野生型和耐药突变细胞都有较强活性。

I期研究

该研究为奥雷巴替尼单药在中国TKI耐药的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患者中的开放标签、剂量爬坡和剂量扩增研究。该研究入选年美国血液学年会(ASH)口头报告。其主要终点为最大耐受剂量和II期研究推荐剂量(RP2D)。

该研究共计入组例患者(CML-CP7例,CML-AP:14例),其中83.2%患者既往接受过2种及以上TKI治疗,确定了RP2D为40mgQOD;在CP患者和AP患者中,18月PFS分别为94.7%和62.3%。同时,伴TI突变的患者有更高的反应率,复合突变、不伴有突变或伴有其他突变的患者也能获得较高的反应率。

II期研究

II期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奥雷巴替尼治疗TKI耐药C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入选年美国血液学年会(ASH)口头报告。CML-CP患者的主要研究终点为MCyR;CML-AP患者的主要研究终点为MaHR,该研究纳入伴有TI突变的CP或AP患者共64例,其中78%的患者既往接受过2种及以上TKI治疗,患者中位年龄47岁。

在CP患者中,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7.9个月,76%患者获得MCyR,66%获得CCyR,6个月的PFS达到97%。AP患者中,中位治疗时间为8.2月,78%获得MaHR,6个月的PFS达到96%。

安全性方面,在CML-CP中,3/4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49%,3/4级贫血的发生率为24%,1-4级皮肤色素沉着的发生率约为82%;在CML-AP患者中,3/4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52%,3/4级贫血的发生率为30%,1-4级皮肤色素沉着的发生率约为74%。

该II期试验进一步证明了HQP在伴有TI突变的中国慢性期或加速期TKI耐药CML患者中,是可以良好耐受且高度有效的。

总结

新一代TKI奥雷巴替尼在既往TKI耐药的慢性期或加速期CML患者中是良好耐受且高度有效的。

当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面临的挑战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问世已经使绝大部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疾病得以很好地控制,但是还是有不少患者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耐药甚至疾病进展。目前国内现有的TKI药物只有一代和二代,但是这些耐药患者的病情是一代和二代药物所不能克服的,现在我们很高兴可以看到国产的新型克服耐药的新一代TKI即将问世。

奥雷巴替尼的疗效与安全性

年10月我院(医院)第一例患者的入组,开启了奥雷巴替尼的Ⅰ期临床研究。在接下来5年的时间里,我们相继开展了Ⅰ期和Ⅱ期研究,特别是在全国多中心的医生的支持下,患者的入组已经完成,正在等待最终的结果评价。但是从现在初步的结果看,Ⅰ期我们追踪了3-4年的时间,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比如慢性期和加速期的患者,大多数获得了血液学的缓解;60%的慢性期和一半的加速期患者获得了细胞遗传学的缓解;1/3的患者还能够获得分子生物学的缓解。这意味着患者的疾病能够得到很好地控制。在几年的追溯时间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患者会发生疗效的丢失或出现疾病进展。奥雷巴替尼适用于一代和二代治疗失败的人群,从安全性上,会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血细胞减少,特别是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在40%左右,但总体来讲,患者的耐受性较好。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和管理患者,将大多数的副作用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

奥雷巴替尼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在中国,有一部分的CML患者疗效不佳,对于以往的一代或二代TKI,出现耐药或不能耐受的情况,这类患者急需新的药物,而目前即将上市的奥雷巴替尼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CML绝大多数都能够得到很好地治疗,有相当多的患者可能会对新药有急切的需求,这将为未满足需求的患者带来极好的选择,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专家简介

刘卓刚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辽宁名医

中国医院血液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常委

医院学会血液病精准治疗分会副主任

医院学会细胞研究与治疗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抗白血病联盟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联盟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委

海峡两岸交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血液学会前主任委员

担任《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及《白血病淋巴瘤》等多家杂志编委和常务编委

江倩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慢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

国际CML基金会(iCMLf)国家代表委员会成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白血病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人文医学组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LeukemiaResearch、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lood和Leukemia等国外期刊以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90余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