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加强临床与检验沟通,减少EDTA依赖性假 [复制链接]

1#

患者***,女,27岁,医院就诊显示血小板减少,于年4月11日至某院血液科就诊。病人自述于洪泽市、南京市等地多次检查血常规,显示血小板数量低于20×/L。4月11日第一次查血常规结果如下:WBC6.83×/L,RBC3.67×/L,HGB96g/L,PLT24×/L。仪器结果如下图:

依血常规复检规则的要求,进行推片复检,复检结果如下图:

镜下可见血小板聚集成簇,导致血小板检测结果假性降低。这就是EDTA依赖导致的血小板假性减少。

通过采用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或者直接即采即做来修正这种假性减少。修正后血小板结果如下图:

通过修正后,第二次检查血常规结果如下:WBC6.52×/L,RBC3.71×/L,HGB98g/L,PLT×/L。综合来看,病人自身血小板并未减少,只是因为EDTA抗凝剂介导的血小板假性减少。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偶见与上述相似的EDTA-K2抗凝血标本经仪器检测血小板时,计数值偏低与实际结果不符的现象,即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pseudothrombocytopenia,PTCP)。PTCP是由于用EDTA盐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上检测时,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PTCP的临床发生率约为0.09%~0.21%,住院患者的发生率高于门诊、急诊患者的发生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EDTA-K2可使血液发生免疫介导,产生冷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互相发生凝集现象,这种EDTA依赖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还能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上,同时这种与血小板结合后的自身抗Fc端又可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出现卫星现象。2.EDTA-K2可导致血小板活化,使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导致血小板膜表面某种隐匿性抗原表位发生构象改变,这些活化的血小板与血浆中的自身抗体结合后,激活了细胞膜中的某些能活化血小板纤维蛋白的原受体的活性物质,促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聚集成团。这两种原因在表象上都表现为血小板的体积增大。目前血液分析仪多采用电阻抗法为原理进行血细胞分类和计数,血细胞为相对非导电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从而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和体积测定,可见它只是以细胞体积大小来进行测定。由于EDTA-K2可引起血小板的聚集或发生卫星现象,分析仪不能识别凝集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当血小板聚集成堆与白细胞体积接近时,可被分析仪当作白细胞进行计数,这就造成了血小板假性减少和白细胞假性增多。EDTA-PTCP可见于正常人,但多数情况下伴某些疾病,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肺心病、肝病及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如临床经治医师忽略低血小板与临床症状不符,而未与检验科交流,导致临床误诊、误治。对于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症状的患者,一定要用不同方法进行复查,以防误诊。对于诊断为EDTA-PTCP的患者要告知以后查血常规时不要使用EDTA盐抗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因此,这种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应该受到患者、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高度重视并加强沟通交流。

爱思考的检验人

图文|桂百卉姜玉章

审核|姜玉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