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这是每个人都有得过的呼吸道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也就几天就好了,很多人怎么也不会将感冒与血小板减少联系到一起,这小小的感冒,怎么会造成血小板减少呢?下面我们请北京血液病专家谢别录院长具体告诉大家:
1、病*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上,导致血小板破坏,血小板寿命缩短。
2、病*可改变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使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形成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
3、抗病*抗体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发生交叉反应,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小板的破坏。
4、病*可能直接作用于巨核细胞形成核内病*包涵体,导致血小板产生减少。
5、感冒会激活体内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或使已激活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活性加强,由于有血小板抗体的存在,被激活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会加速清除已结合有抗体的血小板,引起血小板减少进一步加重。
所以,感冒不可忽视,我们也可以从内容应该看出来感冒与血小板减少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感冒的话,大家一定要积极的去治疗,不要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可以说,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来说,最怕的就是感冒感染。随着感冒感染的发生身体抗病能力下降,血小板数值自然也会减少,身体的出血风险就会增强,因此,临床上血液科医生一定会交代病人及家属一定要预防感冒。
当然,血小板减少不仅是一种血液病,它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一种表现,其造成的危害具有一致性——出血。我们必须要了解当身体发生感冒感染时,体内的血小板是怎么逐渐减少的?知其中原理,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警醒。
当你的身体发生感冒感染时,体内的血小板在循环过程中,不断与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信息”交流:血小板可释放或传递影响内皮细胞功能的物质;内皮细胞也表达或释放能够抑制血小板功能,或促进血小板活化的表面受体或可溶性介质。
当身体受到感染及感受后,血小板会发生什么?
1、当身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感染时,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发生改变,这两种细胞均被激活,二者之间相互作用,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增加。
2、感染后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也启动了对病原微生物的反应,使炎症反应放大、更多的细胞因子参与进来。如此一来,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被激活,同时吞噬细胞功能增强,终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在血管内皮细胞上,或被吞噬细胞吞噬。
另外,感染后骨髓中的吞噬细胞数量增加,以及长期、大量应用半抗原性抗生素等,也会引起血小板的进一步破坏,数量减少。
正常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11天,而ITP病人血小板的寿命仅40~分钟。因为脾脏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产生高浓度的抗血小板抗体,且血流缓慢可阻留抗体被覆盖的血小板,因此脾脏成为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肝脏和骨髓也是血小板破坏的场所。慢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与其相关抗原结合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所致。急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病*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并与相应的抗病*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被破坏。伤风感冒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特别是现在如此寒冷的冬季。伤风感冒往往是诱发或加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的罪魁祸首,由此可见,它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缓解期,病人应重视伤风感冒的防治工作。
无论是由于病*或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都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经调查,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一般发病前1-3周常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诱发因素,常见的有病*感染。目前已发现多种病*与ITP的发病有关,其中包括疱疹类病*、麻疹病*、流行性腮腺炎病*、风疹病*和肝炎病*等。
伤风感冒多有病*感染所致,正是这些病*加重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情。病*可改变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使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形成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病*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上,导致血小板破坏,血小板寿命缩短。抗病*抗体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发生交叉反应,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小板的破坏。
关于药物的使用:为什么血小板升升降降?
01、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哪些药物不能服用?
这是很多青少年儿童以及成人患者都会提及到的疑问,可以肯定的是“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不能使用;部分抗生素等抑制血小板功能,对凝血有很强抑制作用的药物,都要尽量避免服用!
02、为什么ITP吃了消炎药,血小板会增高?
这种现象并非是所有病例都会出现,部分的ITP病人会合并感染表现,进而运用抗感染消炎治疗,有些会发生血小板增多的表现,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为免疫异常性疾病,免疫功能在感染时有所改变,所以一部分人在应用抗感染药物后血小板会有所上升。当然,有上升的情况,也会发生血小板数值降低的情况,这足以表明血小板的变化与身体的免疫状态有关而与消炎药无关。因此,千万不要出现那种无故吃消炎药只为提高血小板的做法。
03、发生炎症感染,哪种药物对血小板影响小?
ITP病人在合并感染的同时,需要尽量避免有可能引起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的药物及解热镇痛药物。?
血小板减少对人体的危害是有多大?接下来就详细地去了解一下!
一、常见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
二、血小板减少,如果不幸得做手术,可能造成手术后大出血;
三、多发性瘀斑、紫癜常出现于腿部;
四、引起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五、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所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成人急性期少见,常与药物、感冒、劳累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
六、慢性型较为常见,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80%,多为10-4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或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
七、起病急骤,可有发热。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也常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血小板减少能治好吗?
目前,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虽然激素能升高血小板,但是激素减量或停止后,血小板又会下降;经常使用激素,对人体副作用非常大,在治疗的同时还会引起如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其他治疗血小板减少方法如输注血小板、脾脏切除等方法治疗,虽能起到一定疗效,但因消耗快、费用高、副作用大,大多数患者难以承受。采用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常规疗法,因激素的禁忌症和副作用而使很多患者形成激素撤减综合症而不能根治。
不建议多次输注成分血小板,会使血小板自身产生抗体,从而加速血小板的破坏;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状态,长期使用激素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的。
这种病主要是通过中医调理达到治本的,但是中医全国各地都有,只是每个中医专家的治疗方案不同,所能达到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也是不一样的,中医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血小板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大家要引以为戒,不要不当回事。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元凶不只一个,只要进行正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日常时刻注意,是一定会恢复健康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