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患儿全身出现瘀斑,你需要注意这种疾病 [复制链接]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患儿男,2岁,发现皮肤瘀点、瘀斑1天

患儿于1天前无明显诱因皮肤出现瘀斑,最大约2.5cmx3.0cm,额部、背部部位散在分布,躯干部、四肢可见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家属未给予特殊处理,来我院就诊,门诊查凝血功能正常,血常规:wbc:7.62x/L,N:22.9%。

RBC:5.04x10^12/L,HGB:g/L,PLT:5x/L,CRP:0.5mg/L,为进一步诊治,门诊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收住院,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反应可,食纳可,尿便未见异常。

查体:T:37℃,神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正常面容,表情自如,查体合作。

额部、躯干部可见散在瘀斑,最大约2.5cmx3.0cm,可见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压制不褪色,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如图

8月12日血常规

8月13日血常规

诊断ITP的必要指标有哪些?

(1)病史:除血小板减少相一致的单纯出血症状外,不伴有全身症状如明显体重下降、骨痛、盗汗等;

(2)体格检查:仅有出血症状,不伴有肝脾大、淋巴结肿大;

(3)血常规:单纯的血小板减少,除出血严重导致贫血外,红细胞指标、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均正常;

(4)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正常或体积变大,红细胞及白细胞形态正常。

注:(1)血小板抗体检查:因特异性差,不能区分症状的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表面非特异性吸附的IgG抗体,不作为常规检查,目前已经不再作为ITP的辅助诊断指标。

ITP骨髓穿刺指征有哪些?

(1)无论年龄大小,已具备诊断ITP的必要诊断,可以不行骨髓穿刺;

(2)典型ITP,拟用糖皮质激素前,脾切除术前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效时,可考虑行骨髓穿刺;

(3)如果病史、体格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等不符合典型ITP表现,应行骨髓穿刺或其他相关检查。

ITP分型有哪些?

大多数患儿发病前1~3周有急性病*感染或疫苗接种史,一般为自限性,约80%的患儿在6个月内自发缓解,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将ITP分为3型

只有3%儿童ITP临床上有明显症状,如严重鼻出血或消化道出血,血小板低于10x10^9/L的患儿严重出血才最有可能发生。

ITP治疗有哪些?

(1)一般治疗

治疗目的:是控制出血、减少血小板破坏,使血小板数量满足机体止血需要,而不是使血小板达到正常数量,即维持ITP患儿安全、不发生大出血是治疗的主要目的。

治疗原则:≥30x10^9/L,无出血表现,且不从事增加患者出血风险的活动,发生出血的危险性比较小,可不予治疗,仅观察和随访。若患者有出血症状,无论此时血小板减少程度如何,都应该积极治疗。

临床观察和等待:对血小板计数≥30x10^9/L,无明显出血症状或体征,且近期无手术的ITP患者应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以及观察出血倾向,若有感染应积极孔子感染。疾病自然病程:70%~75%患者可在一年内缓解,之后5年内将有50%患者可以获得自发缓解。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为ITP一线药物,国内外学者推荐的指征为血小板计数<30x10^9/L,或伴有明显出血症状或体征患者。泼尼松常规剂量1~2mg/kg/d,最大量60mg/㎡/d,起初可选择静脉点滴,待出血倾向改善、血小板有上升可给予口服(等剂量静脉换算);血小板正常后缓慢减量至停药观察。若糖皮质激素治疗2~4周仍无反应者应尽快减量或停用,并寻找原因。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为重度出血或短期内血小板数进行性下降者选用。其作用机制为中和血小板抗体以及抑制其产生,有效率达75%。剂量:0.4g/kg/dx3~5d或1g/kd/dx2天,目前国际推荐0.8g~1g/kg/dx1~2天。

对于一线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可选择利妥昔单抗、TPO、TPO受体激动剂等二线治疗药物或脾切除手术。

编辑:兔子妍

题图来源:Shutterstock

投稿及合作:tuziwangyan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