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50907/4692541.html截至年4月24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疫苗.4万剂次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离真正形成免疫屏障仍有相当大的空间。钟南山称中国绝大多数人还没免疫,吴尊友、张文宏等专家建议疫苗能打尽快打。
为什么应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已有超过1.4亿人感染,死亡超万人,全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威胁。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但形势依然很严峻。而通过有序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
接种新冠疫苗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预防传染、保障全民健康最方便有效的办法。接种疫苗,对自己而言是免疫是健康,对家人而言是呵护与关爱,对社会而言是责任和屏障。接种新冠疫苗既是责任更是义务。由于疫情传播的不确定性将长期存在,新冠疫苗早接早安全,谁接谁安全,哪接哪安全,疫苗接种势在必行。
中国领跑全世界成功研发新冠疫苗,并第一个推行为公民免费接种。目前使用的新冠肺炎疫苗为灭活疫苗,技术成熟,安全性高。
因此,我们倡议:疫情面前不做旁观者,人人行动共筑健康长城,凡18-59周岁健康成年人积极参与接种新冠疫苗,筑牢零感染屏障。
新冠疫苗是针对新冠病情研发的一款新型疫苗,目前国内进行紧急接种的疫苗是新冠灭活疫苗,其接种禁忌症和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新冠疫苗接种禁忌症
1、既往接种其他疫苗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湿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腹痛)者,禁止接种。2、已知对该疫苗所含成分包括辅料(WIV04株新型冠状病*灭活病*,辅料:氧化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铝)过敏者,或接种第一剂疫苗后发生严重副反应者,或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反应者,禁止再次接种。3、其他禁忌症还包括:严重的肝肾疾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各种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等。
目前新冠疫苗接种对象为18-59岁且无疫苗相关禁忌症者,共接种2剂次,间隔2-4周。一般接种后24小时内,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触痛、红肿和瘙痒,多数情况下于2-3天内自行消失;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疲劳乏力,短期内自行消失,无需处理。
另外所有接种人员在接种前要详细阅读知情同意书,身体不适可暂缓接种,不在18岁至59岁接种年龄段范围的人员,需要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数据披露,明确是否后续能够接种。
新冠疫苗的注意事项
1、接种前注意事项接种前,应提前了解新冠疾病、新冠疫苗相关知识及接种流程;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好休息,让身体保持在一个较好的生理状态,最好不要空腹接种;新冠病*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建议穿方便穿脱的宽松衣服;按组织接种人员通知携带身份证、手机等物品,佩戴好口罩前往。2、接种时注意事项接种时,需携带相关证件(身份证、护照等),并根据当地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配合现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询问,如实提供本人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信息。全程佩戴口罩,按接种点标识有序排队,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向医生主动提供自己健康状况,近期服用的药物信息,并如实填写知情同意书;如果接种部位有伤口,尽量避开伤口选择另一侧接种。3、接种后注意事项接种完毕,需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止血棉签丢入医疗垃圾桶或*色医疗废物垃圾袋中。
等在接种点留观区观察30分钟,无不适症状后才可以离开接种点;接种当日注射部位保持干燥并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出现持续发烧等现象,应及时就医并向接种单位报告。
10种情况不能打新冠疫苗
根据已开展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数据,以下10种情况的人群暂时不能打新冠疫苗:1、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湿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腹痛)者。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和发热者。3、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接种3个月内有生育计划者。4、有惊厥、癫痫、脑病或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有格林巴利综合症病史者。5、已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HIV感染、淋巴瘤、白血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者。6、已知或怀疑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恶性肿瘤者。7、使用抗肿瘤药物等免疫抑制剂者。8、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出血性疾病者。9、新冠病*感染史者。
10、临床医师或接种工作人员认为不适合接种者。
建议一周内不要喝酒
虽然目前并没有规定打新冠疫苗后不能喝酒,但酒精毕竟属于刺激性的食物,接种完疫苗后以防对疫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最好的做法是在一段时间内禁止饮酒,一般一个星期为宜,尤其是对酒精敏感的人,更不能喝,以免诱发酒精过敏症状,导致加重疫苗的不良反应或疫苗失去效用。
文章内容:人民日报、新华网、国家卫健委等综合整理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