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溪远李扬任静门剑龙翟振国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是由遗传和环境暴露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素疾病[1,2]。家系研究显示,许多VTE患者有一种或多种遗传易感因素,而且表观遗传改变也是VTE发生的重要诱因[1]。借助分子诊断技术,我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审视先天性因素在VTE疾病成因、遗传模式和个体化治疗中的角色和权重,并尝试用热点突变检测对患者进行疾病求因,但总体而言,由于理论、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的局限,人们对该领域的发展概况和常用规则知之甚少。
一、VTE的遗传因素分类
VTE遗传风险因素具有高度异质性,其风险权重和独立性差异显著[1,2,3,4]。从机制上,VTE遗传缺陷大致分为4类[1,2,3,4,5,6,7],包括:(1)凝血抑制因子基因功能丧失(loss-of-function,LOF)如抗凝血酶基因(SERPINC1)、蛋白C基因(PROC)、蛋白S基因(PROS1)、血栓调节蛋白基因(THBD)变异,可导致抗凝血系统功能减弱;(2)促凝因子基因功能获得(gain-of-function,GOF),如凝血酶原基因(F2)GA、因子Ⅴ基因(F5)Leide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及因子Ⅷ(F8)的部分变异,可导致血液促凝趋势增强;(3)纤溶系统基因功能异常,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PAI-1)4G/5G,可导致纤溶系统功能抑制;(4)其他可间接影响凝血的基因变异或表观遗传学改变,如高DNA甲基化水平可引起多种抗凝因子沉默。(一)凝血抑制因子基因功能丧失人体生理性抗凝血蛋白包括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蛋白C(proteinC,PC)、蛋白S(proteinS,PS)、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等[4,6,7,8]。这一类基因缺陷引发的遗传性疾病多呈孟德尔遗传,有较低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inorallelefrequency,MAF)水平。若酶残余活性低,可引发病情严重的VTE,但发病率较低。1.抗凝血酶缺陷:AT是一种SERPINC1基因编码的抗凝蛋白,能抑制凝血酶以及因子Ⅸa、Ⅹa、Ⅺa和Ⅻa[2,9,10],SERPINC1基因杂合子构象不稳定,可导致严重血栓倾向[11],复合杂合或纯合致病变异常导致新生儿血栓。AT缺乏症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OMIM),Ⅰ型AT缺乏症为抗原水平和活性均低,Ⅱ型AT缺乏症为抗原水平可正常而AT活性降低[8]。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已有个相关致病变异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