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基于现代研究的中药治疗效果欠佳,遵从辨证原则,从肾阳虚论治获佳效。(注:此为旧案,为当时所记,未用六经辨证解析。今放于此,旨在提醒大家,中医处方一定要遵循中医思维,临证首先要辨清阴阳,不然会犯方向性错误。另,附子当时用量较大,现余临证很少再用大剂量附子,因感到把附子用于真正的阳虚病人,远比大剂量重要。只要对证,一般剂量就可以解决问题。当然,特殊情况例外。)
房某,女,57岁。
初诊(年9月20日):头晕、乏力5年余。于年5月13日无诱因出现一过性头晕、乏力,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增多达60多万(此处指旧计量单位时数值,旧单位正常值为10-30万/μL,相当于现在正常值-×/L,下均同),经骨髓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医院血液病专科用中药治疗,效果尚好,血小板由治疗时的93万降至40多万,但随疗程延长及药物减量后血小板又增至80多万,加服“青*散”(含青黛、雄*),血小板又逐渐降至33万,但却出现出血性肠炎,因考虑与该药有关遂停用,血小板又增至70~80万。年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服用活血解*中药汤剂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西药“羟基脲”控制血小板,羟基脲2片/日,血小板控制在50万左右,但全身不适明显。刻诊:有时头晕,乏力明显,面目虚浮,双下肢水肿,口中干涩显著,睡眠中可因口干而醒,渴不多饮,纳可,眠可,二便调。平素冬季手足易发凉,手足皲裂。舌淡红,苔薄白略干,脉弦。血小板56万。考虑肾阳不足,肾水不能蒸腾气化,水湿内停为患,治以温肾扶阳化浊为法,真武汤化裁。
处方:炮附子15g,白术15g,云苓30g,白芍15g,淫羊霍30g,肉苁蓉30g,当归30g,牛膝30g,水煎服,日1剂。
二诊(年9月27日):口干明显改善,已不影响睡眠,体力增加,水肿已退。舌淡红,苔薄白略干,脉弦。复查血小板37.4万。扶阳有效,药证相符,上方附子加量化裁再服。
处方:炮附子60g(先煎2小时),白术15g,云苓30g,白芍15g,淫羊霍30g,巴戟天30g,水煎服,日1剂。
三诊(年10月12日):无头晕、水肿,体力明显增加,口干显著减轻。手足凉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复查血小板30万。羟基脲减为每日1片。上方加桂枝15g以增强温阳通阳之力。水煎服,日1剂。
四诊(年10月18日):口干缓解,腰痛,余无著变,舌脉同前。羟基脲减为隔日1片。
处方:炮附子90g(先煎2小时),白术15g,云苓15g,白芍15g,淫羊霍30g,巴戟天30g,桂枝25g,杜仲15g,水煎服,日1剂。
服上方后病情稳定,基本无异常感觉,血小板几近正常,遂停服羟基脲,1个月后血小板又明显上升,最高达70余万,尽管血小板明显异常,但却无先前所伴随的头晕、乏力、水肿出现。又加服羟基脲日1片,血小板控制在40~50万之间,病情稳定,能做家务、晨练及外出游玩,至今仍在治疗中。
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外周血中血小板增高,伴有出血倾向、血栓形成等。该病较少见,属疑难病症。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多从“血瘀”、“血证”辨治,一般采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等法治之。有些研究者认为该病发病与*邪相关,借鉴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加用解*抗癌药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蚤休等治疗,认为可以提高疗效。本例患者就诊时头晕、乏力重、浮肿、口干显著,平素冬季手足易凉。肾主骨生髓,骨髓有病,当从肾论治。久病之体,虚象明显,究其根本,属肾虚无疑。然阳虚阴虚,还当细辨。肾主水,赖肾阳气化之功,现患者面浮肢肿,当归于肾阳不足。肾阳虚衰,无力蒸腾气化,水停为患,则外溢为肿。清阳不升,则头晕、乏力。津不上承,故口中干涩。平素手足发凉,也为阳虚之征。诸症皆由肾阳不足所致,治当温肾化浊。然检前医所处之方,仍遣活血解*之品,于事无补,且徒损虚阳,犯虚虚之戒。病机明了,转从温肾扶阳着手,以真武汤复其蒸腾气化之力,药证合拍,则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临证时坚守中医辨证之理,不为现代研究所迷惑,以中医理论指导处方用药的重要性。
长按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