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病例重点
ACS合并房颤的患者,PCI术后出现血小板显著下降,是何原因?如何应对?此类患者如何制定合理的抗栓治疗方案?
病例提供者:医院
患者,女,62岁。主诉:活动后胸痛3月,加重8小时。
现病史
患者此次入院前3月开始出现间断胸痛,多于劳累活动相关,位于胸骨中段及心前区,呈憋闷样痛,伴大汗,持续数分钟至十分钟,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当时未予重视。
此次入院前8小时,患者晨起后自觉上诉症状加重,持续不能缓解,伴大汗、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我院急诊心电图提示:房颤,心率:71次/分,未见明显ST-T改变,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正常。
既往史
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80mmHg,口服硝苯地平片控制血压,血压控制情况不详。有阵发性房颤病史3年,可自行转复,未规则治疗。否认吸烟、酗酒史,无冠心病家族史,已绝经。
体格检查
T:36.2℃,P:次/分,R:25次/分,BP:/mmHg,神清,精神烦躁,颈静脉无明显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次/分,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
急诊入院时血常规:白细胞11.13×10^9/L,中性粒细胞76.6%,血红蛋白g/L,血小板×10^9/L。心肌酶谱:CKU/L,CK-MB24U/L,TNT0.05ng/ml。
急诊入院时心电图
入院后病情变化
患者入院后予以心电监护,提示为房颤,静推mg胺碘酮,后持续静脉泵入胺碘酮1mg/min,期间患者发作1次短阵室速,发作时诉有胸闷,无胸痛、头晕、黑朦、一过性意识丧失等症状,后加用口服胺碘酮0.2gtid,并持续泵入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
入院当晚19点30分,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2.57×10^9/L,中性粒细胞88.4%,血红蛋白g/L,血小板×10^9/L。
入院后第二天,患者晨起后胸痛加重,行心电图提示房颤,V2-V5导联ST段抬高0.05-0.1mv,V1-V3导联呈rS型,复查心肌酶谱提示CKU/L,CK-MBU/L,TNT>2.0ng/ml,考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与家属沟通后进行介入治疗。
入院后第二天心电图
诊断
1、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I级(NYHA分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短阵室速;2、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治疗经过
术前用药: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mg负荷。
PCI术过程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左右冠脉起源正常,左冠走行区见钙化影,冠脉供血呈左优势型,左主干未见异常,前向血流TIMI3级,前降支近中段%闭塞,TIMI0级,回旋支远段内膜不规则,前向血流TIMI3级,右冠近中段内膜不规则,前向血流TIMI3级,于前降支行血栓抽吸后,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于前降支植入TAXUS3.0×32mm支架1枚。患者血栓负荷重,术后继续给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0.15ug/kg/min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术后用药:1、阿司匹林mgqd,2、氯吡格雷75mgqd;3、美托洛尔47.5mgqd;4、瑞舒伐他汀10mgqn;5、泮托拉唑40mgqd;6、曲美他嗪20mgtid;7、胺碘酮mgqd;8、依诺肝素0.6mgq12h。
术后病情变化
术后复查心电图见ST段回落不满意,患者有胸闷、气短,无明显胸痛,血压波动在-/78-86mmHg,双肺呼吸音清,肺底出现细湿罗音,心率:-次/分,律绝对不齐,双下肢无浮肿。继续泵入替罗非班,间断呋塞米利尿治疗。
入院后第3天晨起复查血小板:0×10^9/L,停用静脉替罗非班(此前替罗非班共应用22小时),复查并同步行手工检测血小板:4×10^9/L,凝血常规正常,即刻给予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1u,并停用阿司匹林、依诺肝素,继续使用氯吡格雷75mgqd。
患者无明显头晕、头痛、意识障碍,无呕血、黑便、肉眼血尿等情况出现,此后随访血小板呈上升趋势。入院后第6天,加用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患者入院期间血压偏低,波动在85-/58-78mmHg,停用硝酸酯以及培哚普利,给予多巴胺2-4ug/kg/min持续输入,间断利尿治疗。此后患者胸闷、气促等症状明显改善,肺部湿罗音减少,1周后转入普通病房。患者住院期间监测为持续性房颤,但由于治疗期间存在严重的血小板下降,故未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
出院时用药:1、阿司匹林mgqd,2、氯吡格雷75mgqd;3、美托洛尔47.5mgqd;4、瑞舒伐他汀10mgqn;5、泮托拉唑40mgqd;6、曲美他嗪20mgtid;7、胺碘酮mgqd。
主要PCI图临床思辨
患者住院期间血小板绝对值10万或较基线值下降50%,与出血风险及死亡率密切相关。
(1)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HIT):发生机制为机体产生抗血小板因子4(PF4)与肝素复合物的抗体,导致血小板过度激活。
其中,HITI型为非免疫介导反应,多在患者接触肝素的1至2天内发生,预后好。表现为血小板暂时性、一过性轻微下降。HITII型为自体免疫反应,在患者首次接触肝素后6至14天、或第2次接触肝素后数小时即可发生,为微小动脉栓塞和出血双重反应,常表现为血小板显著减少(×10^9/L)和严重的动、静脉血栓形成。
(2)GPIIb/IIIa受体抑制剂诱导的血小板减少(GIT):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机体产生针对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及血小板复合物的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可在接触药物几小时内迅速发生,多在24小时之内。
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主要有3种,分别是替罗非班、依替巴肽、阿昔单抗,它们均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总发生率大约为2%-5%,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2至24小时之间。发生机制为药物依赖性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以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冲击为主要治疗方法。国外推荐输注血小板的指征为:有活动性出血或血小板计数<20×10^9/L。
用药小贴士
替格瑞洛作为新型P2Y12抑制剂,近年被多部指南推荐为ACS患者的一线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逐渐广泛,同时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Rs)的报道也逐渐增加。
PLATO研究中,替格瑞洛组患者的非CABG相关性主要出血高于氯吡格雷组(P=0.03)。其中,致死性颅内出血(0.1%vs0.01%,P=0.02)高于氯吡格雷组。新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严密观察,可根据国家ADRs检测中心指定的关联性评价标准逐条分析,保证用药安全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