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发病机制 [复制链接]

1#
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dfzj/

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是其易受累系统之一,其中血小板减少是比较严重的血液系统受累表现。目前,SS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所用药物不外乎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但部分患者疗效仍欠佳,因该病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常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然而,SS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其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自身抗体对血小板的破坏

SS血小板减少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外周血破坏增加,可能与抗血小板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介导有关,SS产生大量异常的自身抗体是其主要发病机制,自身免疫因素是导致SS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当T细胞活化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又导致B细胞活化、增殖,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抗体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后可破坏血小板膜的结构和完整性,临床表现为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二、PBC诱导血小板破坏

脾功能亢进,免疫复合物的血小板在脾脏内破坏过多,以及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biliarycholangitis,PBC)也是SS导致血小板减少等各种血液系统损害的原因。PBC和SS有共同的免疫发病机制,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唾液或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导致自身抗原的耐受性下降。PBC可能与许多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共病,其中SS最常见。26%~93%的PBC患者唾液腺活检组织检查都符合原发性SS,大约40%的PBC患者可检测到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导致相当一部分PBC患者血小板减少。

三、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功能障碍

SS血小板减少与骨髓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失调均可参与并加重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及其受体是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分化释放血小板的主要细胞因子,TPO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在血小板生成具有特异性的促进作用。抗TPO抗体于年由Kuwama等首次提出,其与TPO竞争结合细胞膜上的受体,阻断TPO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国内研究报道,抗c-mpl抗体可能与SS血小板减少相关。

四、实验室检查

研究提示,血小板数量减少的SS患者更易出现肾脏受累、抗SSB抗体阳性。伴血小板减少的SS患者较血小板正常的SS患者出现类风湿因子和抗SSB抗体等抗体的阳性率更高。抗SSA抗体可能参与血液系统损害的发生,SS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出现抗SSA抗体阳性的比例较无血液系统受累的患者高,且抗SSA抗体阳性的男性出现血液系统损伤的比例比女性高。我国学者研究发现,骨髓穿刺检查在SS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预测价值,如骨髓巨核细胞≤6.5个/玻片可能提示治疗反应相对欠佳。国外研究发现,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具有预测作用,分叶减少及小巨核细胞增多提示对糖皮质激素反应减低。

编辑:屈应辉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