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预防性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合并产后 [复制链接]

1#

本文节选自《海南医学》年8月第28卷第15期

摘要

目的:预防性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合并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医院于年1月至年7月期间收治的98例有宫缩乏力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常规应用缩宫素预防,观察组应用宫肌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比较两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情况以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为(3.29±1.4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42±1.9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72±.46)mL、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8.57%,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值为(13.36±3.45)g/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6±.89)mL、48.98%及(19.21±5.8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预防性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其具有高效、安全的优点。

关键词

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缩宫素

产后出血是我国产妇围产期最严重且凶险的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其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前置胎盘、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巨大胎儿、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等等。因此,针对合并宫缩乏力的产妇采取积极措施防治产后出血对降低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合并宫缩乏力高危因素的产妇预防性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于年1月至年7月期间收治的98例有宫缩乏力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3-35岁,平均(26.8±4.7)岁;孕周34-41周,平均(38.9±1.4)周;高危因素包括前置胎盘36例,羊水过多28例,巨大儿14例,多胎妊娠10例,子宫肌瘤10例。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及肝肾功能不全者;②术中发现胎盘粘连、子宫切口裂伤者;③有子宫肌瘤剔除术史者;④哮喘、青光眼等疾病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两组产妇临床资料(年龄、孕周及宫缩乏力高危因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产妇均予以剖宫产,对照组常规应用缩宫素,用法: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缩宫素20U宫肌注射+缩宫素20U持续静脉滴注,如果疗效不佳时可徒手按摩子宫,然后再追加应用缩宫素。观察组产妇应用缩宫素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美国法玛西亚普强(中国)公司生产]治疗,用法: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宫肌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μg+缩宫素20U持续静脉滴注,如果疗效不佳可徒手按摩子宫后重复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间隔时间15min,总量≤2mg。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①比较两组第三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情况、产后血红蛋白下降情况,其中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剖宫产者胎儿自母体娩出后24h内总失血量达到mL。术中出血量的计算采用容积法、称重法与目测法相结合的方法,术后出血量则采用产妇记血量纸测量;②记录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剖宫产产妇围产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值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产妇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10.20%,观察组出现轻度恶心7例,呕吐2例,面部潮红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1%,均自行缓解,未予特殊处理,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P0.05)。

3讨论

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3%,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产妇的生命。产后出血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及软产道损伤等,其中子宫收缩乏力使子宫的正常收缩受到影响,可引起子宫壁血窦持续开放出血,是引起产后出血最重要的原因,占到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研究认为,引起宫缩乏力的常见高危因素包括前置胎盘、多胎、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及合并子宫肌瘤等,临床上主要应用缩宫素、麦角新碱和前列腺素等药物对产后出血进行治疗,但疗效不佳时需要结扎或栓塞血管,甚至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创伤,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这类产妇预防重于治疗,重视高危因素的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子宫收缩是改善产妇预后的关键。

缩宫素是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线用药,主要优点为起效快、副反应小、经济安全。但是缩宫素半衰期短,并且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缩宫素受体的数量,缩宫素受体位点达到饱和后再增加缩宫素剂量,无法继续发挥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另一方面,缩宫素主要对子宫体平滑肌发挥作用,其对子宫颈的收缩作用较小;再次,缩宫素剂量较大时可出现低血压、水中*等不良反应。麦角新碱则可使子宫上段和下段平滑肌产生广泛的收缩,并且对血管的平滑肌也有促进收缩的作用,因而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一种前列腺素F2α衍生物,其半衰期较长,可以持续作用2-3h。其作用机制为通过促进钙离子释放、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提高胞浆内钙离子浓度,起到促进子宫肌原纤维收缩、关闭创面血窦的作用,进而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其次,其前列腺素样作用可促进血管收缩及血小板聚集。欧吉红研究指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产后出血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本研究对观察组合并宫缩乏力高危因素的产妇预防性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并于常规应用缩宫素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值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预防性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以缩短第三产程、减少产后出血。本研究对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也进行了观察,发现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未经特殊处理而自行缓解,说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预防性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其具有高效、安全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编辑:*春荣

审核:*秀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