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免疫是全球防控新冠疫情的基石。迄今为止,欧盟委员会已授权以下四种新冠疫苗上市,包括两种mRNA疫苗和两种腺病毒疫苗:
mRNA疫苗BNTb2
(Comirnaty,BioNTech,Germany),
CX-疫苗
(Moderna,Cambridge,USA),
腺病毒疫苗ChAdOx1-S
(Vaxzevria,AstraZeneca,Oxford,UK)
Ad26.Cov2.S疫苗
(Janssen-CilagInternationalNV,Beerse,Belgium)。
mRNA疫苗BNTb2S腺病毒疫苗ChAdOx1-S
目前,mRNA疫苗和ChAdOx1-S疫苗接种遵循同源计划(即顺序给药相同疫苗)。然而在接种ChAdOx1-S疫苗的人群中出现了罕见但严重的血栓形成并伴有血小板减少症,这些不良反应导致一些欧洲国家修改了国家免疫策略。瑞典、法国、德国、挪威和丹麦等国家建议BNTb2作为ChAdOx1-S接种人群的加强剂量给药。虽然有动物模型实验表明异源疫苗接种方案(即不同技术生产的疫苗混打)可产生强大的免疫反应,刺激特异性抗体滴度的显著增加,但是尚无临床异源疫苗接种相关的反应原性或免疫原性支持数据。
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于年6月25日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本研究旨在评估第一针接种ChAdOx1-S疫苗第二针接种BNTb2疫苗人群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这是首个评估异源疫苗接种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临床研究。
研究方法
该研究(CombiVacS)主要在西医院进行,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II期研究,该研究已在EudraCT(--37)和ClinicalTrials.gov(NCT)注册,研究还在进行中。
研究招募对象为年龄在18-60岁、在筛查前8-12周接种单剂ChAdOx1-S疫苗且无SARS-CoV-2感染史的成年人。符合入选标准的人按照2:1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人群将接种接受一次BNTb2(0.3mL),对照组无干预措施。通过收集研究对象的接种疫苗当天、第7天、第14天的不良反应事件和血标本,进行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方面的评估。
研究主要结果是比较接种BNTb2疫苗后14天针对新冠病毒RBD和S抗原特异性抗体的差异,次要结果是采用假病毒中和试验评估抗体功能,并使用干扰素-γ免疫试验评估细胞免疫反应。反应原性结果是评估接种BNTb2后7天内的局部和全身不良事件。
研究结果
在年4月24日至30日期间,在西班医院共招募了名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4岁,名(57%)为女性,名(43%)为男性。研究对象按照2:1随机分配到干预组(n=)或对照组(n=)。最后(98%)名参与者(干预组名,对照组名)在第14天完成了研究。
图1研究流程图
研究结果发现,异源疫苗接种第14天新冠病毒RBD特异性抗体滴度的几何平均值在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RBD特异性抗体平均为.68BAU/mL(95%CI.53-.96),对照组平均为99.84BAU/mL(95%CI:76.93-.59);干预组是对照组的77.69倍(95%CI59.57-.32)。另外,接种第14天新冠病毒S抗原特异性抗体的滴度在两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S抗原特异性抗体平均为.87BAU/mL(95%CI.87-.83),对照组平均为.2BAU/mL(95%CI:82.45–.22);干预组是对照组的36.41倍(95%CI29.31–45.23;p0·)。
图2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混合接种疫苗D0、D7、D14天针对新冠病毒RBD抗体和S抗原抗体的对比(蓝色为对照组,红色为干预组)
研究通过假病毒中和试验评估抗体功能的实验发现,在干预组中,96名(74%)参与者在第0天没有表现出或非常低的中和活性,名(%)参与者在第14天表现出中和抗体,名参与者中有名(98%)表现出高(NT:和1:0)或非常高(NT:0)的活性。干预组基线水平为41·84(95%CI31.28-55.96),第14天水平为.69(5.65-.98),干预组中和抗体的平均数较基线水平增加了45倍,而对照组中和抗体活性在第14天与基线相比无显著差异。
图3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混合接种疫苗D0、D14天中和抗体活性对比(蓝色为对照组,红色为干预组)
在细胞免疫方面,该研究在名研究对象(n=99干预组,n=52对照组)中评估了功能性S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第0天干预组的IFN-γ释放值平均为.63pg/mL(95%CI.51-.35),对照组IFN-γ平均为.63pg/mL(95%CI.09-.53)。在异源疫苗接种第14天,干预组的IFN-γ产生显著增加,平均为.22pg/mL(95%CI.44-.09),而对照组IFN-γ产生无明显变化,平均为.67pg/ml(95%CI88.55-.95)。
图4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混合接种疫苗D0、D14天IFN-γ值释放值对比(蓝色为对照组,红色为干预组)
反应原性分析基于干预组名个体中征集的不良事件分析。最常见的全身反应包括头痛(n=[44%])、肌痛(n=[43%])和不适(n=[42%]),其他相对少见的全身不良反应为发烧(n=11[2%])。局部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包括注射部位疼痛(n=[88%])、硬结(n=[35%])和红斑(n=[31%])。在干预组接种疫苗后7天内报告的起不良事件中,大多数为轻度(n=[68%])或中度(n=[30%]),并且是自限性的,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的报告。
研究意义
该研究表明,在第一剂接种ChAdOx1-S疫苗的个体8-12周后予以第二剂接种BNTb2疫苗后14天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显著增加,异源疫苗接种能够极大程度增强疫苗接种效果,产生高滴度抗体。不过该研究只进行了单独接种ChAdOx1-S疫苗和混合接种ChAdOx1-S+BNTb2这两组人群对比,并没有与接种两次BNTb2疫苗或者接种两次ChAdOx1-S疫苗的人群进行免疫反应的对比。该研究还在进行中;未来比较同源和异源疫苗接种的研究结果会陆续公布,可能会对疫苗接种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来源:中外医讯(MEDINFO-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