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呢 http://www.kstejiao.com/肺癌等恶性肿瘤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副肿瘤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极差,影响正常的治疗,比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以血栓形成、出血、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什么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晚期肺癌患者常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能有骨髓浸润、副肿瘤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些情况可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来分辨。
非小细胞肺腺癌会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情况,这是由于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到血液里,导致血液里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过度消耗。当肝脏和骨髓新造的因子跟不上消耗时,就发生了急性失代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过度消耗而出血。
尽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不常见,但是一旦发生就有生命危险。有统计数据表明,患者在化疗时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3天。
那么,当治疗过程中出现这种危急情况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一起来看下文的案例
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严重减少
一名62岁无吸烟史的白人女性,因头痛而入院检查。脑部核磁发现脑部有多个病变,并提示为转移性肿瘤。胸部CT检查显示肺左上叶有一个肿瘤,通过PET-CT的检查发现肿瘤转移到了肝脏和骨。
图1.PET-CT检查显示有多个脏器转移
通过对骨软组织进行活检证实为肺腺癌,患者开始接受全脑放疗。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医生为她开具了阿哌沙班。
几周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逐渐减少,最低为/ul,血红蛋白为10.1g/dL,凝血酶原时间为20.3秒(正常范围为10.2-12.9),D-二聚体也显著升高,同时肝脏功能受到了严重损伤。
尽管医生及时为患者输注了血小板,但是血小板减少症的问题并没有获得改善。使用血液样本的循环肿瘤DNA检查发现患者存在EGFR基因的LR点突变。
靶向药奥希替尼改善症状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开始每天服用80毫克的EGFR第三代靶向药物奥希替尼,总体治疗耐受性良好,血小板减少症迅速改善。经过两周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高到/ul,随后的随访中没显示有复发性血栓的形成。
奥希替尼治疗了10周之后,进行的胸部CT检查显示肺栓塞完全消退,肿瘤病灶显著缩小,达到了临床部分缓解。
图2.腹部CT显示肝转移灶情况缓解
比较遗憾的是,在靶向治疗5个月之后,患者的病情突然恶化,不幸去世。
启示
研究者进行了文献回顾和调研,有17名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进行对应的靶向治疗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都出现消退,通常在治疗一周之后改善。一项汇总的分析表明:约有69%的患者生存期可超过一年以上。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应警惕肿瘤引起的这些副综合征,比如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通过输入血小板不能改善,那么有可能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使用对症的靶向药物治疗,争取在控制不良反应的同时,还可以让病情得到缓解。
癌度,陪您度过抗癌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JustinL.Pevner,TaweeTanvetyanon,Targetedtherapyforlungcancerwithparaneoplast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Acasereportandpooledanalysis,ClinicalLung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