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医生让他去查幽门螺旋 [复制链接]

1#

最近,周先生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就诊时医生让他去查幽门螺旋杆菌(Hp),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血液系统的问题,况且自己又没有一点消化系统症状,为什么让去查消化系统有关检查?总觉得医生是在让他多做检查,心里很是抗拒。

于是,就拿起手机搜索了一下,得知幽门螺杆菌是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强酸性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

它可通过口口途径、粪口途径传播,一起吃饭、接吻、使用不洁餐具、母婴传播、唾液传播等都有可能传染Hp,Hp感染者的粪便中存在Hp,如果污染水源,健康人饮用了含Hp的水,可以被传染。

我国有大约一半的人都感染了HP,大部分人没有什么症状,但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10-20%的人可能出现消化性溃疡,10%的人可能存在消化不良等症状,1%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瘤)。

如果经常胃不舒服、恶心、腹胀、嗳气、胃痛、口臭等现象,就要警惕是否感染了HP。

这让周先生很是生气。

看看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和消化有关的指标,我血小板减少居然让我查幽门螺旋杆菌。我有搜索引擎,你休想忽悠我!

接诊的刘医生开始了耐心地解释。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包括假性血小板减少、感染因素、药物因素、肝病相关、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类型血液病。原发性的原因不明,主要与免疫相关,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而幽门螺旋杆菌(HP)主要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相关,国际上已经将HP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列为继发性ITP的一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出血性疾病。早在年,有国外学者就发现Hp与ITP的联系,后续研究发现根除HP可提高ITP的疗效,减少疾病复发。

研究发现Hp的表面与血小板表面存在相似的抗原表位,HP感染后产生的致病因子和血小板表面抗原反应产生交叉反应,从而导致了ITP的发生。简单地说,人体在抵抗HP的同时,错误地把血小板也当成敌人而发动攻击,从而导致血小板的减少。另一方面机体感染HP后,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的破坏。

HP感染还可以引起机体强烈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除了ITP及MALT淋巴瘤,对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也有影响,根除HP后疾病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甚至治愈,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

听了刘医生的讲解,周先生心里的疑问总算是消除了,马上去检测了幽门螺旋杆菌。

至此,这一误会真相大白了!

所以,如果您要是发现血小板减少,也要听从医生建议,根据情况检查一下幽门螺旋杆菌哦。

(医院全科医学科刘真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