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治疗作为众多急慢性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在临床抢救和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为各类手术保驾护航,确保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生命奇迹。近期,《围术期医学论坛》医院血液肿瘤科郭振兴主任,和您分享危重血液病患者输血管理经验。
07:15
请您分享一下危重血液病患者输血管理的经验与体会?
郭振兴主任:
血液肿瘤科是专门治疗血液和肿瘤方面疾病的科室,以防治血液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对于危重血液病患者来说,输血疗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正确应用输血疗法对于血液病患者的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血液科和输血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如果没有血液制品保驾护航,后续治疗就无从谈起。以白血病患者为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时,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明显增殖,肿瘤负荷大,机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出现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此时,需要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如果患者发生出血,血小板需要提升到50×/L以上的水平,以防止脑出血。
脑出血是极其危险的疾病,因出血引发的脑疝更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预防突发脑出血,在临床救治中多数会采取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根据血小板水平不同,采取措施也大有不同。如果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在5×/L~10×/L,需要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如果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在10×/L~20×/L,需要根据患者出血量和整体状况进行评估,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出血,血小板需要输注到50×/L以上的水平;如果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患者,情况则完全不同,这类患者以治愈为主要目的,生存期较长,如果伴有凝血异常,血小板输注需要维持在30×/L以上水平。
请您分享一下血液科危重患者的输血管理与普通患者有什么不同?
郭振兴主任:
血液科的危重患者是血液输注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异常等现象,所以分别需要输注红细胞、血小板以及新鲜冰冻血浆等血液成分。
以下主要从红细胞输注和血小板输注两方面进行介绍:
(1)红细胞输注:根据不同种类的疾病,患者选择的红细胞输注方案会有所不同。
①白血病。这类患者红细胞输注需要使血红蛋白达到60g/L以上,才能满足机体基本的供氧需求。
②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降到60g/L时,即需要输血治疗。但是部分痔疮患者的血红蛋白即使低至30~40g/L时,由于长期处于贫血状态,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也可以完全不进行输血。只要给予患者一定的造血原料,贫血症状就会得到改善,血红蛋白逐渐恢复正常。
③溶血性贫血。部分患者由于存在自身免疫性溶血,输血可能导致红细胞被破坏,因此输注红细胞时一定要慎重。如果稍有不慎,会有加速溶血发作的危险。此时,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可以选择不输注红细胞,而采用药物治疗。但是,如果患者病情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则需要输注红细胞。在红细胞输注时,需要在临床医生严密监护下缓慢进行输注。除此之外,还要观察患者的尿量、肾功能、电解质等各项指标,保障输血的安全。
(2)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者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为了恢复和维持机体的止血和凝血功能,从而进行的预防性或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征(ITP)。ITP是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这类患者由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因此这类患者的血小板极低,但在临床救治中发生脑出血的风险较小,仅有0.5%~1.5%的概率。当ITP患者的血小板在10×/L水平时,如果患者的出血倾向不明显,可以不输注血小板,而采用通过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球治疗的方式来治疗患者。
综上所述,血液科危重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治疗独具特色。在临床治疗中,以疾病种类为判断病情的基础,根据疾病种类的多样性,明确输血管理的轻重缓急。将输血治疗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不完全依赖输血治疗,更重视科学合理地用血、精准诊断、减少风险、优化输血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这才是王道。
来自: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郭振兴主任
围术期医学论坛(zhwsyx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