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播撒生命种子奉献爱的力量刘再明捐 [复制链接]

1#

“4-21-30-5”——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生命重启生命”的故事。
  这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叫刘再明,人们喜欢叫他“阿明”。
  年8月9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函。“贵单位刘再明同志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以救治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9月26日,医院分离提取了造血干细胞,这些造血干细胞当医院,完成了一场“生命接力赛”。
  造血干细胞是一种“万能细胞”,能够分化成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多种类型的细胞,被广泛用于白血病、急性放射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因此也被称为“生命种子”。自年中华骨髓库成立到年9月26日,北京市共有16万余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仅有名志愿者捐献成功,阿明就是其中一员。
  “4”个小时——
  “我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
  “4”个小时,是这场“生命接力赛”中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时间。
  在配型成功前,阿明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了解非常少,但是在“要不要捐”这个问题上,他认为答案只有“一定要去”这一项。当过兵也带过兵、有过几十次献血经历、作为一名*员和人民公仆……能尽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别人,在阿明看来是应该做的一件事,他说,“这就是*和*队教给我的”。
  造血干细胞捐献分为外周血捐献、骨髓捐献和脐带血捐献三种,目前,在陌生人捐献中,最广泛的采集方式就是外周血捐献。捐献前,阿明经历了初步配型、与患者做一对一高分辨分型检测、捐献前体检等必要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变动都可能会导致这场“生命接力赛”戛然而止。这个过程中,阿明唯一担心的就是“万一捐不了,该怎么办”,他说,患者的家人已经知道初配型成功,这个消息给了他们很大的希望,自己也愿意尽力地去帮助他们。为此,他在生活中更加注意饮食,在运动锻炼中避免受到伤害,尽一切努力保证身体符合捐献条件。
  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在住院的前4天里,阿明多次注射了动员剂,把大量造血干细胞从红骨髓中诱导到外周循环血液中,保障体内造血干细胞浓度符合采集标准,采集时,通过在阿明手臂静脉血管上穿刺来对血液进行体外分离,提取造血干细胞。整个采集过程中,阿明全身血液大约循环了三次。回忆起采集过程,阿明表示,“虽然看着吓人,但是我知道是非常安全的,我非常相信医护人员。”
  通过此次捐献,阿明更是详细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和对身体影响的相关知识。提到很多人把造血干细胞捐献等同于骨髓捐献“谈捐色变”,他说,非血缘之间的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能配型成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捐献不算一件大事,对身体影响不明确,付出的代价比较小,但非常明确地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说到这里,他拿自己当起了“论据”。他说,“捐献一周后我就能去爬山、打球,捐献对身体没有那么大的损伤,我就是一个最直接的例子。”
  “21”年——
  “这就是我们社会中互相帮助的氛围”
  “21”年,是阿明从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到成为捐献者、跑完这场“生命接力赛”的间隔时间。年,阿明就成为了一名献血志愿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累计捐献近cc血液,这是一个50kg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驻京部队献血管理委员会曾授予他“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称号”。
  阿明回忆说,其实加入中华骨髓库也是源于一次巧合。在年1月1日的休假期间,他想到距离上次献血已经6个月,就到路边的献血车上完成自己的“献血接力”。也是这次献血经历,阿明加入了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并留下了用于检测的血样,为他成为中华骨髓库捐献者埋下了“伏笔”。
  年,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明不得不停止献血活动,并在治疗过程中接受了血小板捐赠,成为了一名受捐者。他说,我也感谢别人曾经这样帮助过我。
  时间来到年,为挽救一名患者的生命,阿明再次成为了捐献者,捐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用行动诠释了自愿无偿、高尚利他的捐献精神。
  从献血志愿者到受捐者再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变换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态度。在阿明身上,我们看到了陌生人之间的“接力”,看到“互帮互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看到推动社会文明步伐不断前进的力量。青春岁月的志愿献血不求回报,如今阿明捐献造血干细胞更是遵从内心的直接选择。
  “30”分钟——
  “如果是我,我会去。”
  “30”分钟,是阿明做出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个决定的全部时间。
  在接到红十字会的消息之后,阿明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答案,但在正式回复之前,他给妻子发了一条信息征求意见。没有过多的询问和解释,阿明很快就收到了妻子的回复——“如果是我,我回去”。妻子这句简单而又坚定的回复,给了阿明莫大的鼓励,他马上向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表达了捐献意愿。
  造血干细胞捐献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更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妻子短短七个字的回复,让阿明更加义无反顾地履行着21年前的捐献承诺。谈及妻子的理解和支持,阿明也流露出对妻子的感谢,他说,“可能是基于这么多年我和妻子的互相了解,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意见非常一致,而且我们让大女儿也知道这件事情,我的妻子主动把捐献的相关知识讲给孩子听。”
  不仅如此,在阿明捐献当天,妻子还带着10岁的大女儿来到现场为他“加油打气”。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看着躺在手术台上的爸爸,担心之余,小女孩更感到了骄傲。她亲手做了一束花送给“英雄爸爸”,并在作文中写道,“爸爸正在捐献,身边的机器‘嗡嗡’地工作着,过滤着爸爸的造血干细胞……看着就让我害怕!可爸爸说他并没有很不舒服,想到爸爸的造血干细胞今天就能为小弟弟带去生的希望,我特别为爸爸自豪。”
  “5”岁——
  “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
  “5”岁,是阿明救治的白血病患儿的年龄。
  医疗技术的发达,让白血病患者不再是“血魔”的“囊中之物”,陌生人的关怀聚沙成塔,给了“战斗”的人们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在写给阿明的信里,受捐者的父母写道,“您可能不知道,您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动力。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几乎成为了我们的一种生活状态。……感谢百万人中有幸能遇到您,孩子才有机会重获新生,相信要不了多久,孩子就可以回归社会,在幼儿园结识新同学、认识好朋友,一起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提到这个千里之外的小患者,阿明说,“能配型成功本身就是一种缘分,我相信,这次受到帮助的小男孩,一定能够健康长大,长大后也一定会报效祖国,我也相信,他和他的家人在受到陌生人帮助后,也会更加愿意主动帮助别人。”
  英雄不一定要有豪言壮语,普通人的“不平凡”事迹更值得我们学习。阿明是女儿眼里严厉但温暖的爸爸,是工作中干练的业务能手,更是能够对他人坚定施以援手的“身边榜样”。他不仅自己在行动,更带动身边更多的人热心公益。
  在阿明的朋友圈里,不少同事、朋友纷纷表示,“向阿明学习”;他曾经带过的兵,也主动站出来“向队长看齐”;他十岁的大女儿,在班里和同学们分享了爸爸的故事,表示“长大后,我也要加入中华骨髓库”……
  通过媒体报道,阿明的事迹传播得更广。他认为害怕源于不了解,很多人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更多的是因为没有了解的契机,能够通过自己的事情让多一个人了解,那就意味着未来可能又有多一个人能够获得生的希望。在采访的最后,阿明说,“我的事情其实没那么重要,但如果能通过这些途径进一步宣传中华骨髓库,我愿意主动去做更多的事。”
  这场“生命接力赛”跨越了时间、空间,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温暖。在生活中,阿明是一个朴实而低调的人,但在面对别人的需要时,他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为坚持与“血魔”战斗的小朋友播撒了生命的“种子”,是平凡生活中当之无愧的“身边榜样”。在主动担当、奉献的这条路上,阿明一直在努力,在让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的事业中,如今,他亦是带路“先锋”。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刘再明同志

来源:《北京人大》第10期作者:张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